我的“拐杖”

2001年剛參加工作,校長就給了我《教師教學用書》和課本,備課時先看《教師教學用書》,然后再問問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有時覺得上面的教案有些少,不知道怎么寫教案。前兩年去培訓時,要求老師多看《教師教學用書》,可是學校沒有我的。直到今年暑假,四間房骨干教師培訓,再加上每次的鄉里教研活動都要求老師看《教師教學用書》,我再次與《教師教學用書》相遇,并一步步的喜歡上她,覺得她真的好用,可以幫助我解決困惑,直到現在離了她沒法備課,離了她沒了方向,離了她寸步難行,她就是我的“拐杖”――《教師教學用書》。

暑假培訓要求老師帶數學課本和《教師教學用書》,有一個環節是小組內研討然后做教案設計,并講微型課。我們組從《教師教學用書》中找到了教學目標,學情分析等。對我觸動比較大的是王永根老師講《倍的初步認識》,期中一句話:“倍是比較事物數量之間的關系”立馬讓學生認識到倍的本質是兩個數量在相互比較。王老師把比較難理解的倍,講的很清楚,得到大家的認可。我在想他的課講的這么好,秘訣在哪兒?原來在《教師教學用書》里。實踐經驗告訴我要想上好課,必須先讀懂《教師教學用書》。

在暑假里我一遍遍的翻看一年級數學《教師教學用書》,可是開學之后我被分到三年級教數學,由于事先沒看過三年級的,我就家里床頭放一本《教師教學用書》學校放一本,到家吃過飯顧不上孩子們,就到房間看《教師教師用書》首先看本冊書的教學目標,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喜歡先在總目標里找本單元的目標和教材的編寫特點,然后再看本單元的和本節課的,從大目標里找小目標,從小目標里找具體目標,重在把握好每一節課的目標,心中有了目標,有了方向,加上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怎么講都不會偏離主題。我愿意講,孩子們樂意聽。每節課都能把本質性的東西講透。我發現我喜歡上了《教師教學用書》。

我還喜歡看‘備課資料’部分,她使我的課堂有了寬度,我可以在這里找到,本單元所講內容的‘前生’。

每次必看‘編寫意圖’,她是專家

為什么這樣編寫?

每次接到文教室的教研活動,我也都會借來一本《教師教學用書》,在總目標、單元目標里找本節課的目標,先找對方向,再著重看編寫意圖,再在教學設計上做些摘抄。

有時時間緊了,只看她幾眼,就去上課,感覺講的課“岔道”了,偏離了主題,心中沒了方向,狂躁不安。沒有她指引方向,沒有這“拐杖”幫扶,課堂就沒了魂魄。

有時我也會在單元目標的指引下,先來想想本節課的目標,以及編寫意圖,再來找找這節課在小學階段的‘弟弟’和‘哥哥’,然后再與《教師教學用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我與麗娜老師是鄰桌,與利鵑老師是對臉座,我發現她們也時時都在認真看《教師教學用書》,我們也經常交流,雖然我們教的科目不同,但是我們對她都情有獨鐘!

無論教多少年的數學,《教師教學用書》她都是我的“拐杖”,她終將為我指引方向,帶領我走上新的高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