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家產品、內容優化建議、思考總結

大家的產品、內容優化建議、思考總結。下周一之前發我郵箱,收到請回復。

(一)產品層面問題:宏觀上app用戶體驗不流暢,精準到具體的每個頁面,閃退跳轉痕跡明顯,第三方登錄時常有bug,閃退,活動投票頁面提醒用戶下載app(明明已經下載安裝完畢 系統卻不能精準識別)致使用戶體驗上很差,不能滿足自己的搜索需求,有卸載的沖動也很正常;其次,掃碼上有的商品后臺錄入信息不全,部分商品未收錄,數據更新不及時,想了解最近的商品明細看不到;最后食品知識五大類(正確選購、危害科普、健康食用、如何儲存以及中毒防控等)放在“發現”頁太隱蔽,很少有人去點擊,這樣也會導致用戶對整個app功能應用模糊,印象不深刻,跳出率高,啟動次數減少。

社區圈子:發帖(社區帖一些帖子話題不新穎、很多都是經常提到的 而且對于管理員回復 有的帖子回復模棱兩可 如果我是優質用戶 稍微有點經驗常識就會上“知乎” 所以說帖子還是要專業回復 至少要講究互動互動 不能像摘課文一樣貼上去)、評論部分可以考慮 陌生人加關注 人們話題彈窗等。

改進方向:食安中國logo看起來不是很有格調,有些繁瑣,很多做的好的app 基本都有自己專門的簡約logo比如“我查查” 知乎 等 當然可能產品形態不同 但設計原理應該是可以相通和類比的。

登錄頁面視覺圖 說不出哪里不好 ?總感覺缺少點東西,就拿校園行效果圖來說 圖第一眼看上去就像變形了 當然都是一些細節問題 并不是說設計師水平和審美差 可能是沒注意到這么多邊邊角角,如果我是新用戶 這樣的app我即便安裝也會隔天卸載,現在用戶的審美和逼格和以前不一樣了 如果剛開始用了好的產品 習慣形成之后 在接受其他不熟悉的app 一定程度上需要花費些時間 ?除非你說功能上做的特別完美 用戶根本沒有體驗不好的反饋 那么才能讓這樣的用戶留下來 ?增加種子用戶積累。就像之前講的二八定律 維護好20%的用戶去帶動后面80%的人消費。至少對于我這樣的用戶很管用 說明一點:首次體驗很重要 尤其是功能按鈕和頁面設計,是否會長期使用(點擊次數)就在第一次體驗好壞。

技術層面稍顯滯后,bug過于明顯直接影響到正常功能的使用,除非bug很隱蔽不容易讓人發現,不然第一次就這樣糟心肯定會卸載。

(二)內容層面不足:PGC內容比重太少,涉及到食品本來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內容創作上要讓用戶聽懂你在說什么,要給出指導性意見而不是通篇專業術語、之乎者也、高級化學式、鬼知道你在講什么,獨角戲每人喜歡看。雖然說看不懂的就是好的但做服務產品就要把看不懂的東西簡化 看后才能有所獲。

用戶交流:要知道用戶想要看什么 ?拿我個人舉例 ?像 黃瓜是蔬菜還是水果的問題就不要反復贅述了,說一些稀奇不知道的小常識最容易犯錯的問題就比較受歡迎 比如 ?吃辣椒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 。很多人認為吃辣椒上火 對胃不好,實際上研究表明不定期吃些辣椒對身體還是有保健作用的,別人都知道常識你也沒必要發帖了。

好的話題用戶也會跟帖同時也在創作內容。

二次創作和轉載:保質保量,內容需要深加工,需要加入自己的東西在里面,用戶不是機器,好的文章和口語化的交流和很容易拉進之間的距離。推文選話題(雞湯、科普、小妙招、健康養生、熱點資訊)特定節日應景文重大事件借勢營銷等等。我個人比較喜歡風趣的文章,本來現在生活壓力就很大,即便是食品負面新聞也要讓人有點擊欲望(標題+內容)。

綜上所述:不要小看用戶智商,體驗這一步很重要,也是后期轉化的根本,死粉沒意思;其次更多新功能玩法,增加食品源頭追溯收錄更多商品信息等等,app大而全還要精準(說白了就信權威)。至少像我這個年齡段的人才會買單,做好也挺不容易;最后內容層面才是王道,重任在肩,內容是與用戶接觸最多的,所以說還是好提升功底,輸出的內容用戶才愿意看,漫畫 +文字一直是不錯的選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