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 ? 武志紅 著
1.?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2.?人老了,自己也會變成小孩。這主要是,他們發現,自己說了算的地方越來越少,結果他們容易變得和孩子一樣固執和任性。
3.?挫折幫孩子走出天然自戀。有些孩子則是幸運的,他們離開父母親人后,在幼兒園或是小學經受挫折、坎坷,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有些則沒有這么幸運,一帆風順地走下去,自我無限膨脹,但當走到真正的社會中時,自我為中心遭到好不手軟的打擊,社會環境無情地摧毀了他已經固化的自戀的心理定式。
4.?抑郁情緒來自“喪失”,我們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內容的喪失,都會引發或輕或重的憂郁情緒。這種抑郁都不會消失,消失不會發生,發生的是平衡和抵消。
5.?對青春期子女,父母要做到的幾點:
(1)?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
(2)?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在正常情況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
(3)?進入青春期后,對父母的崇拜心理會消失大半,孩子變得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大大下降,父母應做好這種思想準備,明白孩子這種心理轉變背后的積極意義。
(4)?不要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強烈叛逆行為大動干戈,要理解孩子這種行為別后的心理,適當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了。
(5)?不要再把“乖”、“聽話”當成優點來看。
(6)?謹防孩子陷入嚴重的抑郁狀態。
6.?給媽媽的建議
(1)?不要渴望徹底了解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學習不做壞事”這一底線,就不要總想著去和孩子談心。
(2)?不要總把眼睛盯在兒女的“問題”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會出現許多問題,這是青春期的發展特點決定的。
(3)?尊重孩子的叛逆意愿。假若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發展,給他們充分獨立成長空間,他們的叛逆行為自然會消失大半。
(4)?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特別害怕孩子離開你?
(5)?豐富自己的生活。
(6)?改善與丈夫的關系。
7.?自我評價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體關系中,“內在的父母”對“內在的自我”的評價。其基礎就是,童年時,父母對我們的評價。
父母分三種:第一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批評你;第二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忽視你;第三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鼓勵你。當然,最好的父母是最后一種。
8.?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他們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9.?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么孩子永遠不能長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10.?他們怕的其實不是失敗,而是怕被人否定。
11.?壓力太大,會把人壓垮。你們不是知識沒掌握好,你們是太把考試當回事了。
12.?最重要的是,他活得快樂。
13.?自我實現的語言。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懷疑自己不行,你就會退步。
14.?進步了可以欣喜,證明自己提高了;倒退了,也可以欣喜,因為得到了經驗和教訓。
15.?挫折商。經歷的多樣性比經歷的單一性更好。
順利會幫助一個人形成一個方向的思維,挫折會幫助一個人形成另一個方向的思維。一些考試挫折不僅暴露了我們學習上的弱點,讓我們查漏補缺,也可以培養我們的挫折商,這是很重要的心理財富。
16.?生命是不斷進行選擇的過程,做的選擇越多,我們的生命就越豐富多彩,我們相應就越自信。所謂的自信就是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種價值感,就源自不斷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17.?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
18.?存在即選擇,選擇即自由。一個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認識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即便是錯誤的選擇,那也意味著自己曾經活過。
19.?當他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時,自然而然地放棄自己那些極端的行為。
20.?父母能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是無條件的愛,而不是“教育”。
21.?最初,我們都是極其自戀的,于是,周圍發生的好的事情,我們認為是自己導致的,發生的壞的事情,我們也往自己身上攬。好的父母,會用愛和耐心幫助我們理解,什么是我們該負責的,什么是不該我們負責的。由此,我們慢慢走出這種自戀。
22.?我們要學會承認過去,不和過去的任何事情較勁。
23.?如果是兒子,就要對自己說,爸爸才是媽媽最愛的人,自己不是。如果是女兒,就要對自己說,媽媽才是爸爸最愛的人,自己不是。如果是父親,就要對女兒說,我愛你,但媽媽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如果是母親,就要對兒子說,我愛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24.?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我們的文化傳統的確有這樣的傾向:重親子關系而不重夫妻關系。就仿佛是,夫妻關系只是完成傳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給長輩和晚輩服務的載體。但是,不管你多么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愛女兒,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自己的生活。
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25.父愛和母愛是偉大的,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并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
真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并不斷檢討和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為自己開脫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別迷信這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檢討。
26.?·戀愛:與家的最后一步分離?少數時候,一場戀愛會自動拯救一個人,這是愛情為什么被奉為偉大的深層原因。如果特別想得救,我們就必須自己去努力。
“好的父母是‘天賜’的運氣,可以讓我們有一個好的心理基礎。但是,我們生命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我們能做選擇。而戀愛,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機會。
如果我們不把自己全交給潛意識去指揮,而是努力去救自己救戀人,那么我們每一次戀愛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治療機會。”?要想達到這一點,除了要學習無條件的愛,也要學習分離。
27.??戀愛是與家庭分離的最后一步,因為是對親子關系的深刻復制,所以,戀愛關系也尤其難以“分離”,戀人分手帶來的痛不亞于童年時父母與我們的分離。?小時候,媽媽或爸爸經常會狠心離開我們,部分是合理的,如工作、學習,部分是不合理的,如父母離婚,或他們根本就不愛我們等等。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我們都受傷,因為嬰兒期的我們不會懂得合理不合理。
戀愛的分離一樣具備殺傷力。雖然我們現在懂得了合理不合理,但是,因為戀愛首先是對親子關系的復制,我們的情感上和童年一樣不想理會合理與不合理,我們只看到了一點:“他不要我了,像爸爸一樣”、“她不要我了,像媽媽一樣”。?·關系是不可預測的?童年,我們渴望穩定,渴望父母時時刻刻都守在自己身邊。現在,我們一樣渴望穩定,渴望戀人無時無刻守在自己身邊。
但是,如果爸爸媽媽不與我們分離,那么,我們就不能成長。如果戀人不與我們分離,我們也一樣不能繼續成長。
兩個人總是黏在一起,這并不是生命的自然狀態和健康狀態。?建立一個好的關系非常不容易,因為你永遠無法真正左右另一個人——如果你當真接近這個目標了,那么這種關系必然會充斥著惡。
建立關系很難,因為另一個人不可控制;發展理論很容易,因為這完全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你知道,只要付出了,就會有結果。你對未來可以預測,但關系卻是不可預測的。”?·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生命是一個過程,戀愛也尤其是一個過程。”“如果只將戀愛視為一個結果,我就是要占有我的愛人,那么一定會遭遇挫折。”?更重要的是,戀愛不僅是一種治療,也是一種嘗試。?我們在嘗試尋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的對象,我們也在嘗試是否與戀人真的合適。不分青紅皂白地非要黏在一起,只會增加我們生命的痛苦,只會讓我們不斷重復童年的錯誤。對于很多人來說,過去的生命中充滿錯誤,而戀愛是一個修正的機會。我們心里都藏著一個夢想:重復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
無論我們選中的是怎樣一個“理想的父母”,那只是我們的投射。或許對方真的非常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形象,但是,對方有過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歷,他也有一套屬于他自己的理想父母形象,而你卻未必符合。?即使我們一開始以為彼此符合,我們也必定會發現,對方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人。
這是生命中最大的教訓之一,它告訴我們:你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是和我們一樣重要一樣獨立的人。如果我們學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真正明白,整個世界都是和自己一模一樣的獨立的人組成的,每個人都同等重要。
27.?“戀愛時,有人喜歡找與自己相似的戀人,有人喜歡找與自己相異的戀人。找與自己相似的,還是找相異的戀人,這取決于我們的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研究表明,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一致程度比較高的人,喜歡找與自己相似的戀人,而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較低的人,喜歡找與自己相異的戀人。可以說,我們找戀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
不過,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較低的人,很容易會感覺到,實現自己的理想自我太難了。那么,找一個與自己的理想自我相符合的人,與自己日夜廝守,甚至從身體到心靈上都融為一體,就好像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自我一樣。也因此,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異較大的人,很容易產生迷戀。
然而,他們迷戀的不是真實的戀人,而是自己投射到戀人身上的“理想自我”這個幻象。除非他們自己的心靈成長了,自己縮小了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否則,他們還會接二連三地陷入一個又一個迷戀式的戀愛,而且選擇的戀人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