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jpg
前段時間在[得到App]聽到一種說法,大致意思是:人的需求和動力來源于“期望差”。
我的理解是,對于人本身來說即:自身現在的樣子和自身期待的樣子的這段距離;對于物來說即:物現下給我們帶來的功能和我們期待它所擁有的功能的差值。它可以用在自我激勵上,也會在文案推廣中會經常被用到,讓用戶產生期望差,從而感到有所需求。
假如有一個人,他現在還并不優秀,可是他希望自己是優秀的,那么他就會有意愿通過各種學習讓自己變得優秀。當然這要對線下自身情況有清晰的認識,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要不然就會變成,一個人本來就那樣,可是他覺得他自己是優秀的,這就是對自己認識不清,就是自負了。
比如五年前的移動互聯網,我們希望能夠隨時隨地的娛樂和辦公,這就促使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廣泛傳播,因為它滿足了人們這方面的需求,那這方面的需求即是由“期望”產生的。
女孩子在逛商場是總是免不了受到導購的影響,一下子就買多了,特別是護膚品,在導購的創造的美好未來里不可自拔。這里,導購用的方法就是提高你的期望值,讓你覺得你也是能夠擁有水感的肌膚、白皙的面龐的。你當然會為了這個期望中的未來乖乖掏錢了。
了解用戶的需求,就是要找到他所期待的事物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