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把“講道理”當成教育,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的話。
他們為了表示對孩子的負責任和愛,就是通過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比如許多家長勸孩子應該好好學習時會說:你一定要好好學啊,當年我就是因為沒文化,所以現在才混成這個樣子的。。。又或者有的家長會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啊,我當年就是因為學習好,才有機會從農村走到了城市。。。
但是,您想過嗎?00后的孩子出生時,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就比較富足了,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吃得飽,穿的暖,平時家長也會盡量滿足孩子們的各種要求,孩子們從小到大沒有受過罪,他們的活動天地主要是學校和家庭,他們沒有見識過社會的殘酷,更沒有體驗過找工作的艱辛,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無奈。孩子們暫時沒有足夠的“體驗"來支撐自己的理解。這就好像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無論每一代人耗費多大的力氣也沒辦法讓所有的小朋友真正變成另外一個物種一樣——因為大多數小朋友需要足夠的體驗才能支撐自己的理解,而這恰恰是他們完全做不到的。久而久之,到了“徒悲傷”的階段,當初的小朋友們才反應過來:原來當時他們說的確實是對的啊!可在這個時候,恐怕只有悔恨的份兒了。更令人絕望的是,當初的“小朋友”的孩子和當初的“小朋友”一模一樣,根本聽不進家長哪怕一點點的說教--有什么是比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下一代終將絕望”更令人絕望的?
而且,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孩子對于家長的成長史和性格很了解,他們大概都能猜出在什么情況下父母會說什么樣的話,會講怎樣的道理。如果每次家長講道理,翻來覆去就用那幾個例子,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有免疫力。家長一開始講道理,孩子的耳朵馬上啟動自動屏蔽功能。
關于講道理這件事情,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1. 如果家長沒有能力換著花樣兒講道理,那就應該管住自己的嘴,不多講一句道理!只有在孩子完全不懂的情況下,言簡意賅地講一次或兩次即可,孩子的記憶力好著呢,記住:話說三遍淡如水。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
2. 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就像《我的前半生》里的經典臺詞: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脫胎換骨,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父母總是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生活中一片陽光燦爛,沒有挫折,沒有苦痛,但這也許只能是全天下父母的美好愿望而已。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盡早完成獨立面對社會的各種積累。
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總是苦口婆心地給我們講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來的珍貴的經驗教訓,希望我們可以踩在他們的肩膀上,少掉一些坑,人生少走一些彎路,但我們給他們的反饋是:真啰嗦。時光流轉,人生輪回,當我們成為父母后,我們也以當初我們的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莫大的諷刺啊。
跳出輪回的人才偉大。
孩子需要適度的關愛和照顧,但絕不是溺愛和事事包辦。給孩子創造機會,讓ta大膽試錯。比如有的高中生學習動力不足,不知道每天苦逼的學習是為了什么。與其每天渾渾噩噩度過,不如在寒暑假讓孩子自己去社會上打工,見識了生活的不易和職場的殘酷,讓他們自己體會什么叫”知識就是力量”。鼓勵孩子積極的參與班里,學校或社會上舉辦的各種活動,無形之中就鍛煉了孩子的各種能力,也許孩子第一次表現的不盡如人意,但誰生來就那么優秀呢?都是通過一次次的參加活動,一次次的試錯,才做的越來越好。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使人成熟的不是歲月,而是經歷。
我希望自己記得,出于愛,我愿意奉獻給我的孩子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但依然不要忘記,所有的孩子終將都會一個人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我希望自己記得,我所走過的路,孩子未必會再走,即使再走,孩子不是我,孩子的感覺會和我有所不同,不要以自己的經驗凌駕于未來之上,不要小看了生活,也不要高看了生活,每個人,都不是其他人。
3. 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您每天跟孩子說學習的重要性,但您每天學習了嗎?您有多久沒認真看過一本書了?最近網上有個段子:
如果你是一個女人,
你的丈夫不優秀,
那你必須成長,
因為你沒有依靠!
如果你是一個女人,
你的丈夫很優秀,
你也必須成長,
否則你無法跟上他前進的腳步!
如果你是一個女人,
你的孩子不優秀,
那你必須成長,
因為你要引領她的思想!
如果你是一個女人,
你的孩子很優秀,
你也必須成長,
因為你不能成為他的絆腳石!
如果你是一個女人,
你必須成長,
因為你要活得精彩,
才不負此生!
這個段子就講了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在現代社會,不僅女人,每個人都應成為終身學習者。也許您生活上已經衣食無憂了,但學習,僅僅是為了滿足柴米油鹽醬醋茶嗎?如果父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成長上,想必再也不用煩惱如何跟孩子講道理了吧,因為你在做,孩子在看。
4. 家長和孩子共讀一本好書。瑞士作家凱勒曾說:一本書就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垠廣闊的海洋。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半徑有限,但書可以讓我們和世界聯通,讀書中別人的故事,仿佛我們自己也親歷了一般。而且不知您注意沒?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毛病,自己的親人說出來的道理他們不喜歡聽,但別人講的話,他們深信不疑,讀書對于這種孩子特別有效。而且,在讀書的過程中,孩子自己也可以感悟出許多道理,此時無聲勝有聲。如果您想對孩子進行哪方面的教育,可以買與這方面相關的書籍讓孩子去看。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