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家園 王兵攝
《平子“四愁”》
文/王兵
張衡字平子,他所作《四愁詩》里的“貂襜褕”從衣字旁,解釋為時裝很貼切。“明月珠”呢?筆者考證它是一種發飾,語見李斯“宛珠之簪”句。社旗橋頭鎮珍珠河特產蚌蛤,傳說秋夜月明中網之輒得珠粒,大者如黍小者如米,顏色有紅藍黃白,謂之宛珠。
南陽蒲山的青石被大量用于漢畫像雕刻,近年南陽的“晚霞紅”大理石走俏市場,這兩種石材早已見諸《南都賦》“青艧丹粟”句,民國南陽學者張嘉謀對此注釋:“縣東有青山,石皆作油碧色”。青玉案似指青石書桌,以讓受贈人伏案書信、詩賦,符合四愁的語境。
《四愁詩》還有“美人贈我金錯刀”一句,有人把金錯刀解釋為刀幣,其實金錯刀也是南陽特產“五十煉刀”—炒鋼技術一直到今天在南陽民間活動“炒鐵花”中還有遺留。“金錯”就是在佩刀刀削、刀柄和刀鞘部位鑲嵌鎏金紋飾,參照《后漢書輿服下? 》,以張衡的級別是享受不了金錯紋飾待遇的,僅為“純黑不半鮫”。
張衡身處廟堂之高,似乎并不缺乏奢侈品,他的“愁”是憂國憂民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