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讀書總結(一)

讀書摘要

??講述了曾國藩作為一個起點低的笨小孩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立功立德立言,脫胎換骨走向人生的最高點,成為一代中興名臣的故事。同時通過書中人物的悲喜人生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國傳統思想以及晚清政治史和社會史。

金句/語錄

1.祖父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風水的地仙,不信醫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勝天。
2.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3.所謂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過自己的勤學苦修,體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萬物運行的規律。這樣,他一舉一動無不合宜,就可以經邦治國,造福于民,使整個國家達到大治的狀態,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萬世不朽。
4.記日記,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這是入圣之基。
5.外力遠遠大于內力,勢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6.在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復、失敗,挫折,甚至倒退,關鍵是不能放棄。有恒為作圣之基。
7.曾國藩一生成功的第一個要訣就是立志高遠,這一志向驅動他一生不在小誘惑小目標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茍且,不退縮。
8.守城者為主,攻城者為客
9.日中則昃,月盈則虧。
10.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虛名。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11.在對外交往中,不要爭面子,而要爭里子。
12.大事苦爭,小事放松。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4.為人要做到不忮不求。不忮就是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貪求心。

思考題

1.曾國藩是如何面對科舉挫折?如何解決的?你如何解決學習問題?如果有區別,原因是什么?為什么?
現狀:曾國藩父子同上考場屢屢不第,鄉鄰譏笑。曾國藩在第6次參加省試時被作為文理欠通的典型示眾。人生第一次被人當眾批評。
他的解決辦法:
1.分析薄弱環節:承認太笨,起點比別人低,決定以“拙”為動力,堅決不放棄。取號“滌生”,以此激勵自己重新做人。告誡自己不能用蠻力,不走重復路。
2.實際應用:把自己歷年考卷和模范考卷放在一起反復對比,看到底差在哪里。發現自己寫東西過于拘謹,過于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改正的方向是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下功夫。
3.測試結果:在第七次科舉考試中發揮出色考取秀才,一路過關斬將直入翰林院。
對比自己的差距:1.思維模式既簡單又粗暴,沒有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曾經的我,高考和研究生考試失利,都因幾分之差無法邁入高一等級的學校。解決的辦法也僅僅大哭一場了事。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沒天賦沒運氣。沒有去找薄弱環節和改進措施,僅憑興趣學習,成績也是忽高忽低。2.缺少明確的目標。沒有越笨拙越努力的韌勁。遇到挫折很快放棄,雖然知道持之以恒、勤學苦練會有好處,因為不去反思,抓不住薄弱環節,努力用錯了地方,走了重復路,自然收不到成效,成效不明顯就又沒了動力,形成了惡性循環。
我的改變及措施:1.“尚拙”。越笨越努力。以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用持之以恒堅的意志力,促進學業有成。2.反思。把反思當作每日必做之事。找出學不會學不懂學不好的原因并制定改進辦法,不走重復路。3.明確目標。新概念英語背誦全篇課文。英語晨讀每日打卡練發音。讀書筆記簡書周更練思維。
2.曾國藩是如何面對長沙之辱?如何解決的?你的失敗如何解決的?如果有區別,原因是什么?為什么?
現狀:曾國藩為了實現自己“內圣外望,拯救天下之志“的宏偉目標,奉旨出山。在團練上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官員的做法,采取了至剛至猛的方法治理社會治安,收效顯著,但是觸動了別人的權和利,得罪了地方官員,遭到了綠營軍的抵制。綠營軍借機鬧事,眾官員躲避不管,曾國藩差點被兵痞所殺,這是他出生以來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他的解決辦法:經過幾夜不眠的反思,作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沒有向皇帝上奏此事,而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不與其糾纏爭辯,不爭一日之長短,卷起鋪蓋,帶著自己募來的湘軍前往僻靜的衡陽練就勁旅,決心用打勝仗來挽回面子。
對比自己差距:如何解決工作矛盾。有次在執行單位決策時遇到了其他部門同事的反對和誤解,他們認為是我有意刁難,對我大喊大叫且說話很難聽。當時我情緒也很激動,但還是控制了自己,堅持原則仍按規定辦事。事后我也沒有去到上級領導那里報告他們的不配合的舉動和言詞。但此時也促成了我在工作方法上的一些改變。
我的改變及措施:1.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處理工作矛盾時,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防止一把鑰匙開多個鎖。2.以柔克剛。雖然執行過程有政策支持的尚方寶劍,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可以采取柔和變通的方式。3.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讓人信服。
3.曾國藩如何面對自卑與焦慮、郁悶與艱難?如何解決的?你的自卑與焦慮、郁悶與艱難是如何解決的?如果有區別,原因是什么?為什么?
現狀:曾國藩入京后,發現他的學識,氣質與觀念和其他官員相比較,差距很大。他認為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到了翰林院他才發現自己認知上的缺陷和鄙陋。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氣,成了他新的焦慮。
他的解決方案:
1.開始研讀王陽明,發現了與圣賢在視野和境界上的差距。認識到科場上的勝利不是最重要的事
2.拜訪了大儒唐鑒,請教讀書學習之法。
3.30歲這年他決定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為圣人。
4.開始記日記內省,設立了12條自我管理的軍規約束自己的行為。
5.把交友當作人生第一大事,他后來的升遷與朋友的支持密不可分。
6.遇到了道光皇帝這個伯樂。
對比自己的差距:1.只有大方向沒有小目標。曾國藩戒煙寫日記和制定的12條軍規,非常具體,持之以恒每日必練。反觀自己,做事拖沓,沒有規劃,有時自己定的規矩經常找各種借口不去執行,也沒有把它作為修煉自己的必備之路。2.沒有重視人脈培育。朋友之間的來往也因為怕麻煩而沒有認真維護。與上級領導匯報工作也不積極主動。
我的改變和措施:1.嚴格執行方能成事。前些天聽了張萌老師的課程,購買了人生效率手冊,學著做計劃列目標做時間管理和每日復盤,已經堅持了一個多月初見成效。同時嘗試挑戰自己,參加了同讀一本書活動,和英語打卡,簡書周更,用外力逼自己形成習慣。2.加強朋友之間的有效交流,由被動呼叫變主動聯系朋友。參加網上讀書平臺,認識更多的高手,在高手的帶動提升學習能力。3.樂于助人,把自己的所知所獲所能奉獻出來,讓更多的人受益。
曾國藩的郁悶與艱難。
現狀:曾國藩一路高升工作更加賣力,雄心勃勃一心想在國家大政中有所建樹,然而,他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與國計民生無濟于補,道光晚年的政治環境非常腐敗,高官們都在混日子,缺少施展的平臺。恰逢咸豐登基,他對新皇帝充滿幻想,仗義執言。上奏多篇關乎國家社會民情的奏折。為了讓皇帝警醒,他在奏折中直言勸諫和批評皇帝。不料新皇帝記仇對他的態度急轉直下。在他心灰意冷之際,得罪過的一大批權要和同僚一邊倒,咸豐二年他幾乎成了京師人人唾罵的人物。
他的解決方案:1.不為利心所擾,不靠做官發財。清代官員的低餉制使得他生活窘迫,經常借錢度日,外債高筑,但不改初心。2.找解決辦法。他多次萌生退意想回老家,卻遭到了父親的反對。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喜從天降,皇帝派他充任江西相識正考官,這是他盼了10多年的美差,可以名正言順發財和還債。他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活興奮出都。
對比自己的差距:1.三觀不堅定。遇見壓力和困難,有時不能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會說些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情。在學業補習,挑選專業、考研、就業、買房等人生大事上不敢不會自己選擇。2.遇見問題只想回避。處理工作問題有時左右為難不敢堅持原則,落得大家都不滿意。3.來源于學識和理論功底的欠缺。
我的改變和措施:1.閱讀心理學書籍,剖析自己為什么不敢拿主意。2.堅定自己的信念和人生選擇。想透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3.轉變思維角度,嘗試用他人的眼光看待問題,培養大局觀。4.重點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學識水平。
4、曾國藩如何面對靖港首敗、九江大敗?如何解決的?你是如何面對失敗的的?如果有區別,原因是什么?為什么?
現狀:為了挽回顏面,急于立功,曾國藩輕信探報。靖港之戰,太平軍人數眾多,準備充分,湘軍偏偏遭遇天公不作美,風向造成戰船失控,導致水師失利。隨即引發陸路軍心大亂,未戰先敗。曾國藩親握利劍進行督戰,阻擋后退,但無濟于事,湘軍損失慘重。想到全部的心血化為烏有,他羞憤難當,跳水自殺被眾人攔截。
九江大敗情形同靖港之戰再現。湘軍在取得輝煌勝利之后,曾國藩有些過于自信。傲驕之下長攻不下又生躁氣。太平軍精心設計對抗方案采取火攻。最后,曾國藩的座船也被攻占俘虜,財物盡失。他羞憤難當欲策馬赴敵而死,被眾人攔住。
他的解決方案:想一死了之
對比自己的差距:1.過度自信導致必敗。去年我有幸參加了一個工作檢查組。我以為自己工作經驗豐富完全可以應對。哪知道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其他成員都迅速完成了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工作報告,而我竟不知道從何下手,工作報告遲遲不能完稿。天天晚上加班熬夜。2.凡事皆可提前。還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我提前向同行了解了常規模版,提前將有些標準和行規做到爛熟于心,也就不會在現場再查詢標準耽誤時間了。
我的改變和措施:1.重新給自己充電,不再滿足于現狀。每天上班前一個小時學習業務知識。通過閱讀邏輯學、金字塔原理等書籍,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2.深入思考,搞清搞懂每項工作背后的要求,就像搞懂每個考試題背后的考點一樣。前兩天有位同行請教我工作問題,我欣喜發現自己能很清楚地給他講解來龍去脈了。
5.曾國藩如何面對咸豐七年危機?如何解決的?你是如何解決自身致命弱點的?如果有區別,原因是什么?為什么?
現狀:1857年曾國藩的父親去世,在家守孝三個月。后他想延續三年未被咸豐皇帝允許,要他立刻回軍營。曾國藩趁機上奏將心中壓抑多年的苦悶傾訴而出,希望皇帝賦予實權實現報國之志。當時皇帝有了新的依靠,不再重視他的意見。隨著太平天國實力衰退以及同僚何桂清等反湘集團的背后讒言,恰逢此時曾國藩伸手要官,皇帝一氣之下罷免了他的軍權。他的宿敵抓住了他要官的把柄,大造輿論傳播謠言。他有口難辯,氣急攻心,患了怔悸之癥,臥病不起。更讓他痛苦的是建立不世功勛的千載難逢之機眼睜睜溜走,他懊悔莫及。原本自稱硬漢的他舉動大異,整日生悶氣。與兄弟姐妹常發生口角。
他的解決方案:1.找思想問題。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意想不到的啟示,他恍然大悟。2.剖析自己。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點:太自傲,太急切,一昧蠻干,一昧剛強。他終于認識到,行事過于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以前,他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激戰,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須手段,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他認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四大缺點,偏激,好名,也就是過于重視獲得好名聲,喜歡公開批評,談論別人的過惡,做事有始無終,待人接物,過于怠慢。解決措施是,做事平心靜氣,更多的考慮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場想問題,更多的揄揚他人,表揚他人的長處,做事有始有終,做到后來越慎重,接人待物,更誠更敬。
鄉居一年多,曾國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恰逢咸豐皇帝讓他出山,他喜出望外不再提任何條件。出山以后朋友們發現他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他對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諱,而是學會了打太極拳。不慎于保舉,而是“同流合污”了,就這樣他完成了自己的中年變法,前后判若兩人。
對比自己的差距:挫折讓人成長。四年前,因為上級領導變動,我的工作崗位被調整,被安排在另一個部門。落差之下想了很多,也進行了反思。通過閱讀此書,對照曾國藩的一生,我認為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沒有標準的反思不是真正的反思去,感慨今天找到了標準,讓我能夠更深刻更血淋淋剖析自己。
我的改進和措施:“樹立高尚的道德、為國為民建立功績,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內涵。對于個人來說,與時代同步就是最好的踐行。我們不斷檢查不足,制定改進措施,一步一個腳印,做到知行合一,不斷向這個標準靠攏。在立德方面,持之以恒做正確的事。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不給社會家人添亂。在立功方面,提升認知,堅定信念。做好本職工作。在立言方面,提升認知,多讀書,讀好書,與人交流言之有物,與己交流入痛入骨髓。

啟發與收獲

??曾國藩是傳統文化倡導的立功立德立言的踐行者和正面代表人物,為我們樹立了儒學真精神的模版,對于我們今天個人成長仍舊有著積極的啟發和激勵作用。
??通過認真閱讀曾國藩傳,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一直在我腦海里徘徊。此次讀書,我的收獲有兩點:一是改變了我對儒家思想的看法,不再認為這些理論是高高在上、無法企及。二是改變了我對人物傳記作品的偏見。不再認為這些作品虛構滿滿無法借鑒。想到我的以前這些認知缺陷,讓我不寒而栗,我還錯過了什么?感謝高鴻鵬老師發起的同讀一本書活動,讓我發現了自己的缺陷和弱點,也學到了高手的學習方法,學做結合,受益無窮。
??因為是第一次學著做筆記和思維導圖,做的很緩慢,用了很多時間,還是有些不滿意,請大家多指教,在第二周的筆記里再改進吧。謝謝您的閱讀,辛苦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