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我第一次參加國考,了解國考的人都知道那是名符其實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的心態和大多數人一樣,逢考必試,過不了還有下一次。用這種心態對待一場嚴峻的選拔性考試結果可想而知,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去試一試,都以為老天會突然瞎了眼把機會給這個不努力的家伙。
? ? 那一次考了多少分我都沒印象了,打醬油心態可見一斑。緊接著,我報名參加了省考,有了前一次的失敗,我開始稍微認真了一點,我覺得不學習肯定不行,于是我認認真真開始看書做筆記,看新聞。這一次總分考了125,行測57申論68,可惜距離面試分數差兩分,那時的我考不上也沒有高考落榜般的沮喪,畢竟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心血,這么強烈的競爭考上才奇怪呢!即使用心準備了也未必能考上,況且以后的考試還有很多。核心就在這里,我根本沒有認為自己有考上的能力。
? ? 我們大多數人喜歡事先給自己要做的事情下結論,給自己畫一條線,這條線很低很低。跳蚤能夠跳的高度是自己身長的數十倍,不過當用杯子蓋住它,過一段時間再拿開,它就只會跳到杯子的高度了。
? ? 有自知之明是好事,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極限能夠讓自己少做無用之功。不過,過于貶低自己的能力或者不盡力嘗試挖掘自己的潛力,就很難有進一步的提升。
? ? 了解自己能力最好的方法不是即興做出判斷,而是去嘗試和經歷。通過嘗試才能清楚地確定自己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這樣才能有目的地努力做好能做的事情。這些有目的的努力會拉大你和同伴的差距。
? ? 如果從沒有嘗試過,經歷過,僅憑道聽途說的艱難給自己畫一條線,那就可能失去獲得成功的機會。你有沒有在潛意識里將身邊的人劃分三六九等,并且把自己放在了三流人群里?
? ? 有人說的是對的,年輕最大的資本是擁有更多嘗試的機會,在摔倒之后可以有更多的力氣爬起來。雖然如此,現實中的我們還是會過早地給自己的人生畫一條線,這條線很低很低。問題可能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