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在寫打卡文章時,以前的同事xx給我給我發了這樣一條微信
看到這里我心下有點不舒服。你先問我文案還有嗎?我說有,你要說什么?我說沒有,你又要說什么?(說話只說半句)
你說都發給你?why?憑什么要把當初辛苦做的活動方案發給你?那可是我辛苦一遍遍改出來的。
你說要做樣板?so what?網上好的活動方案一大把,不會百度嗎?
你表示感謝,說謝謝了。拜托,謝謝也有很多不同的謝法,比如:非常感謝你(加表情)、誒呀太感謝啦、謝謝(⊙o⊙)等等
想到曾經是前同事,好歹認識并且共事過一段時間,于是我默默的挑了幾個我覺得做的還不錯的文案發給他,給他做樣板分析(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全發給他”)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說起來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就是問我要以前活動策劃案,給他參考嗎?有必要這么糾結,還非寫篇文章說明。
很可惜,這樣的求助態度,這樣的表達,再加上十萬個謝謝,依然讓我覺得,很無禮。
剛好我也在聽小荻老師的“社交網絡上的有效溝通”,看到她曾經也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前同事在qq上給她發了一個“求助”。
看起來小荻老師的前同事在一句話內把“我是誰,我為什么來找你,我要你做什么事”三要素一次性都說的很清楚了。她把問題拋給了小荻,而小荻唯一要做的就是回答“yes,then” or “no,why”。
小荻老師當時是心里有一萬個草泥馬飛過。
1)親,在嗎?你是在和淘寶客服說話嗎?
2)我是你的前同事,但是我有和你那么熟嗎?
3)我們同事xx說你以前幫她推薦過蠻好的,所以我還來找你推薦。這是在表彰我的功勞,所以還來找我推薦嗎?
4)有時間推薦我哪里吃比較好,或者酒店。你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有沒有時間,都要讓我做事。
5)謝謝了。哦,這個謝謝就能抵消我比百度一樣全面并且靠譜的幫你推薦嗎?
兩個案例看完了,你有沒有覺得這兩個“前同事”說話都有一個共通點:讓人不舒服?
明明是求人辦事,為什么就這么理直氣壯呢?
小荻老師當時用“你有無禮的自由,我有拒絕的權利”這個標題,描述了“會好好說話的人,到底有多重要”這個道理。
好好說人話,于人于己,都能節約大量溝通的成本。
下面,我來說說我在做活動的時候,是怎么求人辦事的。
打電話:
1)自我介紹(姓名,職業),我通過誰知道你的(最好是通過地位比較高或者和他比較熟的人,請對方先打個招呼)
2)我來找你是為了什么事情?(要舉辦一場活動,時間地點人數,大致內容)
3)我需要你做什么?(明確告訴對方需要做的事項,1、2、3點,越精確越好)
4)我能為你做什么?(活動產生的影響,人流量,廣告效應,利潤分成等)多站在對方角度,結合對方的需求點
5)權責明確(雙方權責,分管事項)
6)約定時間,上門拜訪,書面確認
再來說說我是怎么樣微信or短信邀約活動的:
xx您好,我是xx公司xx,我們定于xx時間,xx地點召開xx主題活動。特邀請您參加。活動流程(撿要緊的寫)報名方式(聯系人,聯系電話)收到請回復。
這么官方的邀約信息相信你一定會寫,但是邀請朋友參加活動,你真的會說話嗎?
我的說話方式是:xx,這周六早上我打算去新天地圣誕市集看一看,在xx路,離你家也挺近的。據說現場有做姜糖餅干,現烤面包等活動,甚至有圣誕老人進行抽獎,我還記得你上次和我說想要個kindle,我們可以參與抽獎試試手氣。你有空嗎?如果有空的話,我想邀請你和我一起去。我們可以逛完后去看個電影,再一起吃晚飯,你覺得怎么樣?
面對你這樣的誠心邀約,如果朋友有時間的話,你覺得他會忍心拒絕你嗎?
所以無論交流的目的是什么,最終得到良好的結果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而要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正是靠“走心”的交流過程。
其實好好說話一點也不難,難的是有沒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