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這么冷,多穿點。”
“奶茶多吃不好,不健康。”
“你都很胖了,多吃蔬菜,少吃肉。”
“還在玩,趕緊去做作業!”
。。。。。。
生活中這些聽起來善意的提醒很正常合普遍,但這樣的提醒多了會讓人煩。往往這些提醒來自身邊最親的人。
我就是一個喜歡如此嘮叨的人,對兒子對先生。好像我很關心他們的健康,我一直嘮叨了很多年,我發現他們的現狀沒有發生改變,而且我說了前半句,兒子就會手一伸,說,打住,只要你堅持不說,我會改變的。我一直沒有忍住不說,他也一直沒有發生改變。在我看來是我的沒有忍住給了他一個非常好的理由,因為我煩,導致他的壞習慣沒有發生變化。
仔細反思自己的言行,我是真的關心他們的健康嗎?其實挖到我內心的最深處,我其實是有恐懼。我恐懼他們的未來可能因為壞習慣生病,會影響我的生活質量。所以這個反復提醒,本質上是希望他們改變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提醒會何讓他們煩?是因為這是對他們的不信任,不相信他們有能力去改變。同時,我有一份掌控欲,我希望按照我希望的樣子去生活,他們的生活在我的掌控之下按照一定的軌道前進。
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是我真正的關心和愛,所以他們就會反抗,他們就會厭煩我的提醒。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討厭別人對自己生活的干擾。也有些人因為別人的掌控就沒有了自己的獨立意志,變得依賴性很強,容易躺平和推卸責任。
特別是孩子,現在很多的孩子在學習上躺平,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父母掌控太多,每天不停地嘮叨應該好好學習,努力向上,孩子學習的內動力消失不見了,學習成績不可能好。越不好,父母嘮叨得越厲害,孩子反抗越明顯,就越來越差。如果去調查統計那些成績好的娃,往往父母自己有自己的事業要忙,沒有時間去嘮叨提醒孩子,孩子要自己為自己負責,他覺得父母是信任他的,反而不用父母的督促也在努力學習。我的有些學生家長焦慮得不行,天天在家看管著孩子,逼著孩子學習,孩子越來越躺平,到了初三家長只好放棄,因為再嘮叨孩子已經不聽了。不再像小的時候說一下或者打一下還有效果,還能裝模作樣去學習。
偶爾提醒是有用的,但反復提醒就會成為一種傷害,對于改變沒有任何效果。不管是親子關系,還是夫妻關系,還是其他的關系,反復提醒會傷害關系。我們對他人多一份信任,相信他會為自己負責,做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也要尊重他人的決定。畢竟他人的人生他負責,我們唯有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