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岸芷
關于長期以來這部《平凡的世界》,總有人詬病路遙先生只會寫“風暴里的愛情,和平時期就難以下手”,以及說把賀秀蓮和田曉霞寫死實在是太殘忍關于這些評論,我有話要說。
路遙的那部《平凡的世界》,相信看過原著的人對路遙先生筆下那個時代生活的解讀尤其感動。后來這部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也異常成功,堪稱經典劇作。
尤其那首信天游,每次一響起,就是一次對生命蒼茫或者厚實的體悟,特別感動。
尤其最后一次響起這首信天游時,故事里的人都基本過上了美滿的生活,除了任勞任怨的秀蓮差點沒有新年的煙火,那場熱鬧震撼的新年鞭炮聲,包含有對生的希望,也有對死的送別。
生和死都只是這平凡世界的一件平凡的事,但還活著的個體,生就是一件值得耗盡所有心里去熱愛的事。
故事以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背景,講述以這個村莊為半徑輻射整個中國關于農村改革一系列變化發展的歷程,用單個雙水村村民相關的人物去還原了這段歷史。劇中老孫家的三父子是基于主線的人物,孫玉厚是一個憨厚善良的老農代表,為人厚道忠義,為家庭貢獻巨大等一系列的他的角色就相當于那一代人的父輩形象,為了家庭生計忙碌養活自己的子女,還順帶養著自己的兄弟,一輩子任勞任怨,生活艱辛。與他弟弟偷奸耍滑的孫玉亭,和支書田福堂的處事圓滑等截然相反,最后卻都沒有孫玉厚的日子過的好。劇中人物的演技也是炸裂,一個沉思都盡是功力。
他的大兒子孫少安,性格粗獷有頭腦做事踏實,和青梅竹馬的潤葉分開,娶了山西女子賀秀蓮。但看劇的時候最喜歡的線其實就是孫少安和賀秀蓮的線了。
因為一開始摻雜愛情的都多了幾絲浪漫情懷,對于那個時代,甚至于對現在來說都有一點過于奢侈。孫少安和潤葉的感情是,孫家二小子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感情故事也是,最后孫少平的愛情在路遙先生的筆下也隨著田曉霞的死去而走入終結。
到最后孫少平和師娘的感情糾葛,更是走向了這個世界的本真——平凡,任何人都是平凡,生活也都是平凡,每一種生活都充滿著質樸,卻伴隨生機。
而孫少安那種實干精神,以及他和賀秀蓮那種在平凡日子里去腳踏實地經營家庭生活,到后來孫少安自己發達起來要帶著全村人一起改善生活的勁頭,這種生活里的生機,是真正詮釋著作精髓的東西——世界本就是這樣平凡,平凡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可平凡的世界卻是有熱鬧的活法。
全劇所有的人物描寫特別的動人,就是你看完之后覺得真的是好有勁頭的日子,好有希望的生活,那些人身上永遠有一股用不完的勁兒在感染你。
記得特別清晰的一段是孫少安去山西提親賀秀蓮的時候的那一段生活化鏡頭,大概是這樣的:“剛兩人才見過面之后,秀蓮的爸爸和姐姐一方的人不斷在問少安‘你看剛秀蓮見著你臉紅了,看上你勒,你呢,覺得秀蓮咋樣’,孫少安說只有人選我,我哪能選人嘛,話剛落音,秀蓮爸問那就是秀蓮看上你,你們的事就定了?秀蓮姐姐姐夫問少安‘你說你看上秀蓮哪了’,少安說秀蓮家里家外能干,能操持家,秀蓮爸立刻說秀蓮去你家要幫你過好光景呢。秀蓮姐姐和姐夫兩人一起附和著秀蓮見著你臉紅,可喜歡你嘞”。
一股很濃烈的人托人,人拉人向上的社會氛圍表達的很到位,把艱辛大環境下,這些人把苦痛的生活過的充滿希望,一股勁朝著追求更熱烈美好的生活奔去的精神表達到了極致。那些苦中做樂,頑強和生活抗爭的樸素鄉民,給人了極大的震撼力,讓你瞬間覺察現在所面臨的艱辛也都是腳下門檻,咬牙努力下,很多事情可以慢慢化解。
劇中幾代人性格不同帶來顯著不同的命運,但是無一不都是腳踏實地勞作后來帶來的生活和內心的改變,那代人面對艱難生活時可佩的勇氣,生生在平凡瑣碎生活里硬扎下根寫了一個結實的平凡真實卻美好地生活。
在這樣的基調下,這部《平凡的世界》里田曉霞和賀秀蓮的死不只不突兀,反而還將這部劇的精髓——“平凡的世界”的真諦推向了高潮。
因為沒人會不死,也沒有好人就該有美滿的結局。所謂的“好人該有好報”是存在于人道德評論體系里的東西,從來就不是這個現實的世界里平凡生活里的行為準則。不然哪還有那句“禍害遺千年”呢?
路遙先生把兩位偉大而平凡的女性寫死不是說只會寫“風暴里的愛情,和平時期無處落筆”,而是賀秀蓮和田曉霞皆有死去結局的這一筆才是這個平凡的世界最該有的帶著血淚的真實一筆。
試想,如果田曉霞不死,和孫少平過著美滿的生活,會怎樣?那又會是或者另一種瑪麗蘇的生活,賀秀蓮不死,那孫少安未免有著偶像劇男主的所有幸運了吧。這樣精巧工整而富有匠氣的筆觸會是偉大的作品該有的水準嗎?
說只會寫風暴里的愛情,那蘭香和她的男朋友美滿的愛情又算什么呢?所以說,賀秀蓮和田曉霞的死,都只是特么所代表的這平凡世界冰山一角的代表了——這就是個平凡的世界,沒人會不死,好人會死,壞人也會比好人晚死。
包括很多人說的“為什么孫氏兄弟的女人要安排橫死。田曉霞那和賀秀蓮那樣的好女人為什么要被寫死了呢?”
這就是關鍵問題了:為什么不能死呢?為什么不會死人呢?這世上有不用死的人嗎?
既然一開始這部著作就光明正大鮮明的亮出自己的底牌了——“平凡的世界”,那就是平凡的世界啊,生死都是平凡世界里再平凡不過的一件事了。只不過對于單個的個體而言,生死都依然是一件很重大沉重的事。生了就是無盡喜悅,死去就要無盡悲痛。
可生的到來,也就預示著死去。喜悅也就預示著悲痛,它們相伴交織而生,它們都只是這平凡世界再樸素平實不過的一筆了。既然是正劇,那就是很現實的深刻生活寫實:再完美的人也會死,所以田曉霞會死,而且往往完美的人更容易死,因為她心里牽掛的事情太多,往往就預示著有更多的事情會讓她自己隨之喪命;所以心地善良一心為孫少安心直口快的可愛賀秀蓮也會死。
但結尾處的秀蓮“死而復生”處理,我覺得是有心機的:可以看出死生這種事情在路遙心里就跟一日三餐吃飯一樣的平常,它就是我們最簡單平凡不過的生活啊,睡覺一樣,晚上睡去,早上會醒來,或者就此就醒不來,都是太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秀蓮新年一天差點死去的那段也就是路遙用更自然真實的方法在表達生死,它們很稀松平常,任何人任何時候可能都會接受這種平凡的“出生”或“死去”。
不過是我們懷有的執念——覺得好人就不想他們死,他們死去就是殘忍,可哪個人會不死呢?哪種死對于生者而言,又沒有殘忍呢?見不到精彩的世界,看不到新奇的未知,你在世界消失,你再也看不到以前愛恨著的人,你更不知道此去經年,經過滄海桑田的幻變,這世間究竟會變成什么樣,死去的人永遠不知道這后世有多樣的精彩。可我們人會一代代演變,終究世間變成什么樣子,還是由我們人在見證的,只不過分成了前后幾千萬代的人類了而已。
甚至可以說,田曉霞的死和賀秀蓮被預示著即將的死去,更是把這部寫實的正劇推向了高潮:試想如果沒有生命夾雜鮮血而來的真實手法,你怎么會覺得《平凡事的世界》就是在寫普羅大眾的平凡真實人生呢?你會覺得那是有瑪麗蘇的成分,一切美好和幸運都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永遠有用不完的運氣,若此,那也絕對成就不了《平凡的世界》這部經典巨作。
之所以經典就在于它不會是那種悲悲戚戚強說愁的悲劇,也不會是為了極盡絢麗和美滿就全幅瑪麗蘇加身仿若一個童話故事,它真實可貴的就在于人就是一個個肉體凡胎,會哭會餓會病會死,美好的人或者早死,活得卑微困苦的人或者長命百歲(劇中誤死的田二如果不是因為炸山,怎么知道他不會再活個三十年呢)。美滿的愛情和生活也總有遺憾,即將迎來好生活的秀蓮卻患了病。你永遠不知道生活會給你帶來什么,你只知道生活很變幻莫測,這就是真實的人生,這也就是普羅大眾生活的這個平凡的世界,它們當然該被以無痕高明的方式寫進該有的《平凡的世界》里。
就只是把這個真實的平凡世界還原了而已,僅此而已。
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我們不知道未來悲喜,我們不知道生活下一個困厄和喜悅在何處等著自己。但除去我們已知的結局——人反正會死,看開了那就能坦然的生活,撇去一切不可預知,我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努力生活,得到我們努力后隨之收獲的喜悅,我們歡快的勞作,然后享受這些勞作帶來的美好生活,我們真心待人,然后幸運地享受這份重情重義品格帶來的幸福。我們生活的世界本就是一個靜默卻歡騰,喜悅也悲歡的地方,我們把當下過好,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也是在這平凡的世界來一遭最大的意義——盡情的體驗,歡快地享受!
“莫問前程兇吉,但求落幕無悔”。
我們該慶幸還有《平凡的世界》這樣偉大作品可以用這樣高明的表達方式去描述這個世界,這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幸之慶之。
所以《平凡的世界》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而是一部正劇,也即“悲喜劇”。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一直是平凡,我們也始終是平凡,不過是換個時代背景,我們所有人也跟著時代的不同再換一種活法和身份:那不過就是那時還要務農和土地艱難博弈的孫少安換到如今成了個體戶和創業者,年輕一派聰明的田海民成了如今的創意設計一類人;孫少平式的文化人成為如今活躍的自媒體人;還有更多的我們就匯入人海成為了這個時代普通的萬萬人。
每個人都不平凡,每個人也都是平凡。我們生活的世界平凡也真誠,希望每個熱愛生活的人,都能在平凡的世界中創造屬于自己不平凡的生活。
——世界本平凡,但你可以活的熱鬧不凡。
世上謳歌巨人和成功者的甚多,而剩下的那千千萬萬的普羅大眾卻鮮有人說,但他們像耕牛一樣的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日積月累地從勞動中獲得人生的滿足和尊嚴。他們任勞任怨,滿懷希望或者前路渺茫的走著,但不管多殘酷的現實,卻始終能看到他們那份對抗生活的頑強意志,他們才該是被謳歌被贊譽的,這也就是路遙先生的這部正劇《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