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尿床,不是考驗孩子的智商,而是考驗家長的智慧

繪本故事《湯姆尿床了》導讀

兜兜爸曾經讀過一則關于兒童嚴重心理創傷的案例,至今印象深刻。

案例中的小姑娘在5周歲的一天突然尿床了。她的父母大驚失色:“你兩歲的時候就不再尿床了,現在居然還尿?真是越活越倒退了!”小姑娘聽到后十分羞愧,結果可能是有點緊張夜里沒有睡好,第二天早晨起來發現又尿床了。這次父母有些生氣了,父親嚴肅地對她說:“事不過三,再尿床就不客氣了!”然而到了第三天,因為有沉重的心理包袱,她再度尿床,終于引起父母震怒,不但訓斥,還罰她不許喝水。

這個方法會有效果嗎?恰恰相反,重壓之下引發了惡性循環,越是責罵和懲罰,小姑娘的尿床越是難以控制,此后居然還演變成了一種心理病癥,如魔鬼一般如影隨形,一直到她四十多歲時都沒有好轉。而且由于這個原因的存在,她無法完成和正常人一樣的學業和婚姻,與名牌大學失之交臂不說,男友也因此離她而去。但更可怕的是,自卑和抑郁的心理始終在作祟,讓她覺得生命毫無快樂可言。

這是一個令人惋惜的家庭教育悲劇,本是一個很小甚至無需解決的問題,卻因為家長的過于嚴厲和急于求成而變得不可收拾。兜兜爸不由感嘆,尿床這件小事,其實真正考驗的,是家長在子女教育中是否擁有足夠的智慧。

一、面對孩子尿床,發怒有用嗎?

兒童教育中有一個詞叫“適齡行為”。沒錯,“尿床”就是孩子適齡行為的一種,是很自然的現象。可是大人們是怎么讓“小事變大”的呢?天涯論壇上有一位媽媽的求助可能可以窺見一斑——這位媽媽的女兒快四周歲半了,晚上睡得很熟,尿濕在身上都快干了都不能覺察。這位媽媽說:“有時候半夜看見她尿了,真的很想打她或者是打我自己。我爸媽說就是應該打,讓她記住。”

這里兜兜爸沒有批評這位媽媽的意思,因為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第一反應。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大人白天是要上班的,辛苦了一天之后晚上還要因為孩子的尿床而不停地起夜,“起床氣”難以遏制。再加上把尿、清洗弄臟的衣服、收拾和更換床單、被子更是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有些怨氣也很正常。

但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一個問題是:這些怨氣能不能撒在孩子身上?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現代教育表明,責罵對于孩子控制尿床毫無作用,相反,會進一步引發孩子的恐懼和焦慮,進而加重這一現象。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一直保持著起夜和洗床單的節奏,那么就請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發泄怒火,這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

二、你自己改不了晚睡,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尿床?

很多教育者認為尿床是一個自然階段,隨著年齡增長很快就會過去(遺尿癥患者除外)。但是有不少孩子在不大不小的年齡依然在尿床,這時候家長還能淡定地看待嗎?

兜兜爸覺得,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尿床”就是在兒童時期所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這是孩子對排尿控制較弱的表現,對于孩子而言,也是一個困難和挑戰。很多家長會用成人的能力去評判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在這個困難面前又失敗了,就會批評孩子是笨蛋,似乎智商就可以彌補孩子還不夠完善的控制能力似的。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也是一種缺乏智慧的表現,這樣的家長自己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往往也不會表現太好。

這里兜兜爸想到了一個很有趣的類比——晚睡。“晚睡強迫癥”就是成人世界里的尿床。一項調查顯示,有6成以上的年輕人在11點后睡覺,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凌晨1-3點才能入睡,陪伴他們的往往是手機、電腦、電視,他們說:“不知怎么回事,一到晚上就抑制不住的興奮!”其中86%的人表示要痛改前非,然而往往堅持不了幾天就以失敗告終。

其實仔細想想真的很有相似之處:尿床是孩子的特有現象,晚睡是年輕人的特有現象;尿床是孩子控制排尿能力弱的表現,晚睡是年輕人對規律睡眠控制能力弱的表現;孩子尿床后會產生害羞和焦慮心理,年輕人晚睡后會產生自責和煩悶的心理。

就像“尿床”之于孩子,諸如“晚睡”這樣的問題,就是年輕人在這個年齡段遇到的困難,很多案例表明,瘋狂地自責除了折磨自己、加重心理痛苦和晚睡癥狀外毫無作用。因此,要培養起克服困難的智慧,首先應該正確地認識困難,停止無意義的自責和批評,盡量選擇用巧妙的方法去引導自己。

三、閉上嘴巴,高明的教育潤物無聲

兜兜爸很喜歡卡耐基的一句話:“因批評引起的羞憤,常常會使情緒大為低落,而對于應該矯正的現狀,一點好處也沒有!”

是的,批評是最簡單、最不用動腦筋的教育方式,它的效果往往和它的外表一樣粗糙。所以,每當兜兜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兜兜爸想要批評她的時候,都會先試著閉上嘴巴,避免自大和愚蠢從里面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兜兜爸今天播講了一個《湯姆尿床了》的故事,講的是正在上幼兒園的小兔湯姆半夜尿床和家人的應對。

在這個故事里,兜兜爸首先看到的是孩子對于尿床這件事的敏感心理。湯姆半夜驚醒,發現自己尿床了,他不想讓媽媽知道,于是開始自己找睡衣。結果因為動作太大而驚醒了爸爸,湯姆掩飾說是因為玩具小丑掉在地上才把自己弄醒的。湯姆一個人換上了新床單,第二天一早,他把床單放進洗衣機里,而且把弄濕的地方小心地卷起來,不想讓爸爸媽媽看見……湯姆要去姨媽家玩,他害怕自己弄濕床單,覺得自己應該穿10件睡衣或者滑雪服睡覺……

你看,其實孩子對于尿床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毫不在意,他(她)天性中的羞恥心會讓自己陷入緊張,只不過他們會選擇一些方法來掩飾自己的緊張,比如裝作沒事發生、轉移話題、提一些莫名奇妙的要求,等等。可惜的是,家長們往往不具備理解這類行為的智慧,經常被這樣的掩飾所欺騙,誤以為孩子是故意和自己搗蛋而生氣。兜兜爸覺得,他們實在是應該學學故事中湯姆爸爸媽媽的做法。

在《湯姆尿床了》這個故事里,湯姆的爸爸是第一個發現湯姆尿床的,面對湯姆拙劣的掩飾,他并沒有戳穿,而是默默地搬來了新床單讓湯姆自己換上。當湯姆將床單放進洗衣機時,湯姆的媽媽也對此只字未提,裝作沒有看見被湯姆裹好的弄濕的地方。湯姆的媽媽還為湯姆準備了一本日歷,在沒有尿床的日期上畫上小太陽,她鼓勵湯姆說:“小太陽已經越來越多了,所以就算到了姨媽家,你也不會有問題的。”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湯姆的爸爸第一時間大呼小叫:“湯姆,你居然又尿床了,你真會給我們惹麻煩!”如果湯姆的媽媽在洗床單的時候故意把弄濕的地方露出來,對湯姆說:“瞧瞧,這就是你昨晚干的好事!”湯姆會不會更加緊張、不安、羞愧、焦慮?這對他矯正自己的行為有幫助嗎?——肯定不會!所以,真正高明的教育不在于父母說了什么,恰恰是沒有說什么。

有些父母可能覺得沉默和正面鼓勵不起作用,那么這里再提供一個使用邏輯結果引導的案例。一位媽媽因為6歲的兒子經常尿床而煩惱,幾經責罵后情況加重。在學習了兒童教育中的邏輯結果之后,她是這樣改變自己的:當兒子又一次尿床,她首先向孩子道歉,說自己以前因為尿床而責怪兒子是不對的,然后默默地換洗了床單;第二天,兒子又尿床了,她依然忍著沒有出聲,但是要求兒子自己將臟床單放進洗衣簍;第三天,兒子繼續尿床,她又加上了一條,要求兒子把臟床單放進洗衣機,并學會用洗衣機洗床單;到了第四天早上,當她已經做好了要求兒子一起參加曬床單的準備的時候,突然發現,兒子沒有尿床!從此,問題解決了!

這大概是家庭教育中潤物無聲的經典案例之一,這位媽媽停止了批評,但是學會了讓孩子自己承擔邏輯后果,當兒子也要處理因尿床而產生的麻煩時,心理開始產生了微妙的轉變,這就是使用邏輯結果的力量,這才是高明的教育!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在想要批評孩子前閉上嘴巴,仔細想一想有沒有其他更有智慧的方法。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大概就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