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讀完了這本年糕媽媽的《你的親子關系價值千萬》,收獲頗深,但是都沒有來得及做輸出,今天就以本書為例,按照瀟灑姐介紹的方法,完成一次寫作閱讀。
一、精讀目錄,體會提綱
這本書作為一本育兒書籍,但是她的著眼點并不完全在于“育兒”本身,而是把重心放在了“親子關系”的討論和研究上。
首先,她強調了“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受用一生”,作為整本書的開篇,起到了強化書名和主題的作用;
說完了“what”,那就要開始說“how”了。如何打造良好的親子關系呢?作者分一下幾個方面來闡述:第一,親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那么講到親子溝通,勢必要探討一下打罵或者吼叫對孩子的影響,第二:孩子的情商或者說是品格塑造,比如這里所說的愛的種子的發芽,高質量的陪伴,學習力的產生等,都和親子關系的打造密不可分;第三,作為整本書的總結,討論的是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的重大影響,不僅是親子關系,更是家庭氣氛、親密關系與自我成長討論的范疇,如果不能把自己搞好,還談何親子關系?
二、精讀作者前言,了解作者背景
作者為這本書寫了一個自序,叫做:養孩子你真的不用那么焦慮。
自序中寫到了她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介紹了“養孩子”這件事對母親的影響,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有時候,媽媽需要解決的,不是單純的孩子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心態。不能因為生了一個孩子,就把自己變成了人質。
該如何擺脫養育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媽媽要做的首先是不糾結陪伴孩子時間的長短,其次就是轉而更加關注自己的狀態,以平和有愛的心態面對一天天變化的孩子,因為對孩子來說,除了生理層面的需求,還有很多更高層面的需要被滿足:他渴望被聽見,要求平等溝通,希望自己做決定,期待自己被理解。比起長時間的陪伴,能給孩子高質量的有效陪伴、能關注到孩子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可以是好媽媽的一種打開方式。
通過前面列舉的生活中的實例,和引出的思考,最后作者總結到:這本書要告訴大家的,不僅是如何聚焦親子關系,也是怎么讓媽媽們找回自己。對于孩子來說,他需要的是更溫柔的媽媽看到他、更平靜的媽媽接納他、更積極的媽媽帶領他。所有媽媽都請先記住這一點:只有和自己達成和解,才能養育更好的孩子。
三、精讀華彩
1、說再見時,自驅力是你唯一能給孩子的行李
龍應臺說過,天下所有的關系都是為了越來越親子,只有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這種血緣的紐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行漸遠,為人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學會為說“再見”做準備,而我們能做的是有尊嚴的退出孩子的生活。
那么我就會想了,當我們把孩子培養成人,我們能給他的是什么?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質?而這些都比不上年糕媽媽說的一件事:自驅力。
父母能夠陪伴孩子找到的東西:人生的意義,真正熱愛并愿意為之奮斗的東西,最終成長為一個有自驅力的人。這才是一段好的親子關系的最終指向。
2. 真正地尊重孩子,是要將他們看作和我們自己一樣,是個享有同等決定權的人。
我們在養育的過程中,總是會覺得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我是他的媽媽,我是成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你是我親生的,我不會害你,為你做的決定都是對你好的。那在我的實際養育過程中,這樣的養育思路大概只能維持到2歲。2歲前,孩子還是一個小嬰兒,各方面技能都很弱,同時因為語言的缺乏,與外界的溝通交流相對困難,而到了兩歲以后,隨著語言技能的熟練掌握,孩子擁有了第一個為自己爭取做選擇的機會,同時也是家長開始學習尊重孩子的第一個考驗。有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急于讓孩子聽我們的,而是簡單的停下來,聽聽孩子怎么說,在這樣對等的溝通環境中,還有不聽話的孩子嗎?
3、我們對孩子的愛,不只是一種情感維系的表達,對他來說更是一種最好的生長動力。在慢慢把這種肯定內化成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孩子才能逐步積累起自立和自信。我們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就是構建他認知世界的情境底色。終其一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內心的滿足。能帶給孩子滿足的親子關系,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這些始于愛的情商種子,就藏在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愛的表達里。
讓我想到一句歌詞:我愛你沒有保留,我愛你就到最后。所有的愛,都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無條件的,不應該因為孩子做對了什么就喜歡他一點,如果孩子調皮搗亂了父母就以“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作為要挾和借口。所以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愛的表達,孩子的情緒體驗與情感養成,就從表達愛,感受愛開始。
4、共情從來都不是說話術、手段,更不應該抱有什么目的。它應該是我們和孩子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是情感流動和分享的過程。這種流動一旦被阻斷,我們就會變成孩子眼中的“怪獸媽媽”。
關于“共情”,我們真的做對了么?我們以為的孩子摔倒之后不能安慰她,否則她會越來越嬌氣,還有當孩子為得到某樣東西不講道理時,我們是否打著“共情”的名義卻作為制止他的手段?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而所謂的“共情”,并不應該是帶有任何目的性的,而只是情感的溝通,讓孩子真實的明白自己的情緒的捕捉和表達,以及產生某種情緒之后對自己和對周圍氣場的影響。這樣的共情才是合理有效的。
5、我們在引領孩子的成長,孩子也在引領我們的人生。
有一句古話叫做“為母則剛”。其本義可能并不能讓現在的媽媽們買賬,但我要說的是,自從當了母親,就要樹立“育兒先育己”的觀念,想去要求孩子的,先去要求自己,想讓孩子學會的,自己首先做到。而永遠不放棄自我成長,樹立終身學習者的理念,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作為偶像存在在孩子心目中的媽媽,難道還害怕不能培養出一個自律,上進,專注的孩子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