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入南京城時,便大肆地搜捕忠于建文帝的文臣學士,方孝孺這個“建文新政”的核心人物就是在這時候被抓到監獄的。
軟硬兼施,朱棣想招降方孝孺
朱棣在北平發兵準備南下時,他的軍師道衍和尚(姚廣孝)一路送出,到了北平郊外時,道衍和尚突然下跪。朱棣雖是個狂徒,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唯獨對這個和尚特別尊重,因為他的起兵是道衍和尚一手教出來的,每當危難之際都是由道衍和尚給他指點迷津。朱棣外出打仗,他的老巢北平城里總能安然無恙,這都是道衍和尚的功勞。所以說朱棣看到他下跪,自然驚詫不已,趕緊將他扶起,并問他有何指教?道衍和尚說:“貧僧有一事相求,懇請大王恩準。”朱棣說:“先生有何高見速速說來,本王照做就是了。”道衍說:“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是一個極其狡猾的政治野獸,跟朱元璋一樣,十分殘忍,但道衍和尚的話他還是當回事的。因為他深知,要說當今大明讀書人中的道德文章,方孝孺當為天下第一,要是讓這樣的天下第一號文化名人給自己登基起草詔書,還愁普天之下那么多的文臣學士不肯歸附嗎?所以進入南京城后,朱棣就急忙召見方孝孺,但召了好幾次,都被拒絕了,他只好另想辦法。
大明開國功臣廖永忠的兩個孫子廖鏞和廖銘曾受業于方孝孺,且聽說他們的師生關系還不錯;雖然自己是一介武夫,但朱棣也知道,對待這些讀書人要給他們找“知音”。知音一旦來了,能談的話就多,臭味相投么,溝通起來就容易了。朱棣拿定主意后,就叫人喊來廖家兄弟,讓他們去勸降老師方孝孺。
廖家哥倆兒不敢違抗朱棣的命令,就來到了方孝孺的牢房,兄弟倆剛開口說明來意,方孝孺就發怒了:“你們跟我讀書已經好幾年了,難道還不知人世間義理嗎?”廖氏兄弟受到老師的訓斥后,就悻悻地退出牢房,去向朱棣復命。
黔驢技窮的朱棣,只得使用武力,他命令錦衣衛鎮撫伍云將方孝孺強押上了明皇宮的大殿。只見方孝孺披麻戴孝全身喪服,一邊被人拖著,一邊放聲大哭,悲慟之聲響徹皇宮的殿堂。朱棣看見方孝孺已經被押來了,他馬上從自己的御座上走下來,暫時控制住憤恨,假惺惺地裝作慰問似得說道:“先生不要太痛苦,我只不過是想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罷了。”
方孝孺馬上尖銳的反問說:“如今成王在哪里?”
朱棣一副十分惋惜的樣子,說:“他自己燒死了。”
方孝孺繼續問道:“那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兒子為國君?”
朱棣回答說:“成王的兒子還太小,國家需要年長的國君啊。”
方孝孺繼續問:“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這時朱棣已經被追逼到了理屈詞窮的地步,他幾乎控制不住了,向方孝孺走去,強作親切但略帶幾分慍怒,回答說:“這是我們的家事,先生就不必操心過多了!”說完他轉過頭去,吩咐左右伺候好筆墨,然后帶著幾分溫和的對方孝孺說:“我即將登基,昭告天下的詔書還非得先生起草不可啊。”
方孝孺氣憤之極,將筆墨扔到地上,邊哭邊罵:“死就死吧,詔書絕不起草。”
朱棣露出了猙獰的笑容,說道:“你想死,沒那么容易,你固然能舍生取義,但你難道就一點不顧念你的妻兒、親戚和宗族嗎?你不會不知道誅滅九族之刑吧?”
方孝孺大義凜然的回敬道:“別說是誅滅九族,就是十族,你又能把我怎么樣?”
惱羞成怒,失控的朱棣大開殺戒
此時的朱棣特別恨方孝孺這張嘴,他氣急敗壞地下令,給方孝孺用刑。只見劊子手們死命地按住方孝孺的全身,用刀將他的嘴皮給割開,從嘴角一直割到左右兩只耳朵旁,接著就將渾身血淋淋的方孝孺重新投到大牢里。
殘忍的獸性終于爆發了,殺人是朱棣的拿手絕活,方家及周圍的人開始遭殃了。朱棣下令將方孝孺的親戚宗族和朋友門生全都關進了大牢,沒逮一個就將他帶到方孝孺面前,想以此來擊垮方孝孺的心理防線。可方孝孺的內心固若金湯,連頭都不回一下。
朱棣仍不甘心,還想強迫方孝孺為他寫詔書。方孝孺忍者全身的疼痛,用盡全身的力氣,憤怒的抓起了筆,在紙上唰唰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這下可戳到了朱棣心坎里,使得朱棣發狂了。朱棣歇斯底里地開始對方氏宗族、母族、妻族一一下手誅殺。建文四年六月,從南京到浙江,無數慘劇上演。
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和兒子方中憲、方中俞聞聽噩耗,都自殺而死;方孝孺的兩個女兒尚未成年,在被押往南京的路上,走到秦淮河邊時,為了避免受辱,雙雙投河自盡。
據說,方孝孺蒙難之前,朱棣還曾進行了最后的威逼,誰知方孝孺越罵越勇,朱棣命人殘忍地將方孝孺的嘴巴撬開,然后將他的舌頭給割下來,頓時血流如注。方孝孺強忍著疼痛,將一口鮮血噴灑在朱棣身上。朱棣實在是怒不可遏,下令對方孝孺處以極刑。但在用刑之前,朱棣還想在精神上進一步折磨和虐待他,于是就將與方孝孺感情最深的弟弟方孝友放在同一天處決。
英勇殉難,湯顯祖修方孝孺墓
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寫了絕命詩——
天降喪亂兮,莫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死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最終被朱棣千刀萬剮,時年46歲,殉難之地就是今天南京午朝門公園的午門,那里有一片“血跡石”,據說是方孝孺的鮮血噴灑到上面形成的。
方孝孺被殺,可憐到了無人收尸的地步。其學生廖鏞和廖銘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偷偷為他的老師收尸,將其安葬在南京城外的聚寶山(雨花臺)上。萬歷年間時,大戲劇家湯顯祖為其修墓,立碑建祠,以示紀念。上題有對聯:
起儒廉隅,一夕秋風生木末;
成仁取義,千年春草在長干。
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方孝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