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家大女兒妍妍性格比以往好了很多,自理能力也增長了不少,這讓我省了很多心,我們每天早晚的相處時間總是在溫馨和諧的氛圍下度過。我還以為,以往哼唧、拖沓的情況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我也以為,自己可以一直這樣平和喜悅地對待她。
可是今天早上,我又一次陷入了情緒的沼澤地。
忙碌的早晨,我一邊收拾著東西,一邊催促妍妍穿衣服和洗漱,可是她好像心情不太好,從一醒來就開始哼哼唧唧,不愿主動穿衣服,不好好刷牙洗臉。當我們收拾妥當時,我抬頭一看鐘表,已經(jīng)八點了!平時我們最晚七點四十出門。今天除了送她上幼兒園,還要送二寶去上早教課,本來應該更早出門的,可是今天卻徹徹底底地晚了。我一下子怒氣沖天,沒忍住抽了她一下。妍妍在哭泣中跟我道歉,可是沒用,我依然停止不了怒火,順著這股憤怒的能量,持續(xù)地罵了她至少三分鐘!
這一幕是那么的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為小時候我的母親經(jīng)常這樣對我,一言不合就打罵,而且越罵越氣,越氣越打。
陌生是因為,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對妍妍發(fā)這么大的脾氣了,我自以為親子關系的這門功課,我已經(jīng)通關了。
諷刺的是,
昨天,我還在跟朋友分享關于與家人相處的情緒話題!
早上,我還一邊洗漱一邊聽了得到聽書里關于《控制憤怒》的解讀!
更諷刺的是,我還是一名深入學習處理情緒方法的情緒教練!
情緒來了,唯有面對與處理
送完孩子,看著她們各自進入課堂,我總算松了一口氣,回到辦公室開始處理自己的工作,可是一整天都不在狀態(tài)。忙完那些緊急且不重要的事后,我靜下來打算好好梳理一下今天早上的情緒。
在這件事情里,我洞察到有兩層情緒。
第一層是我對孩子的拖沓行為不耐煩,認為晚出門都是她造成的,認為她不應該在忙碌的早上還耍各種小性子。
關于耐心,其實以前也處理過,但是為什么這次還是會發(fā)火呢,我意識到首先我仍然有很強烈的期待,認為她已經(jīng)長大了,有足夠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她理所應當在我設定的時間內(nèi)收拾好自己,準時和我一起出門。當我的期待被她的任性打破時,我便產(chǎn)生了過度的非理性行為。
另外,一直以來我都被標榜為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因為我害怕自己會失去耐心進而失去控制,所以也一直在壓抑自己心中可能會死灰復燃的小火種,可是有些火種越是壓抑就越有活力,它總會在那不輕易間被點燃、爆發(fā)。
其實孩子耍小性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實了,每一個孩子包括我們小時候也都是這樣成長過來的,我們被父母懲罰的時候,并沒有想過,我們只是做了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情。現(xiàn)在作為成人,我們可以用理性和邏輯來控制自己,雖然不想早起,不想上班,可是為了工作、為了生活還是會強迫自己起床、洗漱、按時出門。但孩子的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還沒有發(fā)展起來,他們只有通過情緒化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后來我清楚的認識到,妍妍早上之所以鬧情緒,是因為沒有睡醒,沒有睡醒是因為昨晚睡得太晚了,睡太晚是因為我一直在忙工作而沒有帶著她早點進入洗澡、上床、聽故事、入睡這個流程。所以需要作出修正的是我!
第二層情緒是我看到自己處理了這么長時間的情緒后,居然還能對孩子如此失控,對此我感到很失望,對孩子充滿了愧疚。
在清理過程中,我看到自己有一種恐懼:害怕自己的“知道”與“做到”是分離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在實際生活中說一套做一套,不能把關于情緒所學所認知到的內(nèi)容活出來,那么我就是分裂和不完整的。
看到這一點,讓我感到十分驚嘆,因為過去我很害怕別人說,“你不是在學XX嗎?怎么實際上還是這樣的?”
而現(xiàn)在我正要面對這一點。
清理完這部分的障礙后,我看到了一個雖不完美卻是完整的自己,一個沿著最小阻力道路不斷成長的自己。
從今天的事件里,我收獲到的禮物是“耐心與接納”,感謝上天通過我的孩子將這份禮物呈現(xiàn)給我。每一個情緒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今天你收到禮物了嗎?你敢拆開包裝盒看看里面是什么嗎?如果有,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