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女王又挑了那本《Clever Rabbit and the Lion》讓我講。
我其實不是太喜歡這個故事,因為這個故事的最后,那只獅子掉進水里,而小動物們只是拿著獅子曾經說過的話來諷刺獅子,眼睜睜地看著他被沖走,死掉了。大概這是大部分中國人都不喜歡說“死”,又喜歡“和”的完美結局的心理作祟吧。不過,我還是按照故事原來的模樣給女王講完了。
這個故事就是一只狂妄的獅子,借著自身條件優秀,魁梧的身材、霸道的獠牙、鋒利的爪子,自封為叢林之王,嘲笑其他動物又small 又weak,恐嚇要吃掉所有的小動物。所有的小動物嚇壞了,主角“clever rabbit”出現了,說自己有辦法。
這天獅子四處找不到動物,“所有小動物快出來,我要吃掉你們!”“我在這兒”,聰明的兔子從草叢中鉆出來,“我剛剛想過來來著,有另外一只獅子不讓我過來。”
于是獅子就入坑啦,不服氣大吼,兔子再加一把火:“那是一頭牙齒比你大爪子比你鋒利的獅子。”于是獅子就被兔子騙到河邊,那頭比他大的獅子就在河里。比劃了幾下以后,獅子直接撲到水里去了。后面的結局,在文章的開頭提到了。
腦子里忽然閃過一個相似的場景。
水里的那頭獅子其實是自己,生活中經常會有人可能抱著不同的目的夸獎你,夸大你的優點和成功,又或者只是單純的因為看到局部的你而美化和放大你的形象,他們告訴你河里的那頭獅子魁梧,尖牙利爪,甚于真實的你。那就是所謂的“別人眼里的你”、“公眾形象”。
都說別人是鏡子,但如果就像這河水一樣波光粼粼模糊不清,夸大一些地方,縮小一些地方,這樣的鏡子信了的話,最終會像那只獅子,落水濕身,甚至被那個永遠也填不滿的差距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歸根到底,是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清晰。確實在身邊只有波光粼粼的湖水,只有別有目的的鏡子的時候,會看不清自己,或對自己有一個過高的期待,進而失去內心平衡,不容人,不容己。
怎么才能對自己有清晰認識呢?給自己時間靜心觀自己,記錄、定期自省、開闊眼界、交直言的朋友,或在一次次跌倒中矯正自己。
day 102
累死了匆忙結尾,以后有時間再慢慢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