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被一部叫做《塞倫蓋蒂》的大型紀錄片吸引,影片拍攝了東非塞倫蓋蒂大草原的動物生活畫面。因為過度真實,所以極其迷人。龐大的動物族群,基本分為兩個階層——食肉和食草。
食肉動物往往擁有某種特權,可以定義很多食草動物的生死。而大多數食草動物,只能選擇逃跑,只有水牛之類的食草動物,才能進行有限的抵抗。就像某些人,天生就擁有特權;有些人,最多只能勉強自保。
諸多原型比較經典,摘取幾個玩笑一番。
一、母獅——動物界的金剛母親
人類社會中的“詐尸式育兒”,在獅群中完整地呈現著。雄獅子基本只做三件事——吃(軟)飯、睡覺、播種,偶爾需要和別的雄獅搏斗一番,刷刷存在感。
反觀雌獅,要生養幼崽,守衛幼崽,訓練幼崽,還要捕獵,完全就是獅群里的“女強人”。它們對雄獅唯一的指望是偶爾照看一下孩子,以便自己能放心地狩獵,但雄獅往往因為貪睡,而時常讓獅寶寶走丟。雌獅回來免不了一頓牢騷,但無濟于事,雄獅就是那么大條。
可見,母愛與生俱來,而父愛,只是文明社會的產物,歷史并不悠久。
二、獵豹——出手就有的獨行俠
人類社會總有一些人,智力超群,體力驚人,目標明確,想做的事很少有不成功的。但這些人往往不怎么合群,有時候也會吃虧。動物界的獵豹,就是如此。
大概沒有比獵豹更高超的獵手!它們身段修長,身手敏捷,關鍵奔跑速度快。迅疾的牛羚,在獵豹面前也得甘拜下風。所以,伏擊、偷襲,從來不是獵豹的捕獵方式,它們只需要瞄準目標、奔跑、出擊三步。
然而獨行時間長了,也會有被欺負的時候,鬣狗就多次從獵豹嘴里奪食,畢竟團隊合作,才是大勢所趨。
三、斑馬——先天劣勢智力補
萬馬千軍過獨木橋,最終勝出的往往是智力較高的人。高考之所以相對公平,就在于分數差不多,就可以上對應的大學,這給了很多家境一般的孩子翻身機會。
動物界的斑馬,基本是這樣的存在。它們沒有羚羊跑得快,沒有水牛長得壯,沒有犄角,不會爬樹,但族群總是十分龐大。它們能夠準確判斷雨水的走向,能夠充分感知危險,即便渡河,也要選擇在鱷魚“酒足飯飽”之后再開始。
四、鬣狗——沒有真本事也能吃香喝喝辣
總有一些人,長相猥瑣,以左右逢源和偷、搶過活,但因為懂得叫喚,會裝模作樣,因而常常能吃香喝辣。在最不要臉動物排行榜上,鬣狗肯定名列前茅。它們體型矮小,目光呆滯,不善跑跳。特長是嗅覺靈敏,擅長群體作戰。
無論什么時候,它們嘴巴從來不閑著,嘰嘰喳喳的,給人留下勤奮、清苦的錯覺。實際上,它們就是肉食動物里的loser。除了偷和搶,正經捕獵基本不會。
五、雜色狼——令人肅然起敬的草原生命
有些人,出身平凡,天賦一般,卻不屈不撓,最終打拼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論天資,雜色狼大概要遜色鬣狗幾分,但雜色狼絕不屈服。無論是獵殺體型比它們大得多的野牛,還是比它們靈活得多的鼠鼬,永遠兢兢業業,彼此協作,終于能活成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人如動物般真實,但遠不如動物純粹。看動物世界,品百味人生。下次,再嘮嘮別的動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