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學習方法是什么樣的呢?各路學霸們探討這個話題的書有不少。
比較知名的如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喬希·維茨金的《學習之道》,等等。前者運用快速閱讀法、流筆記法、比喻法等學習方法,曾用1年時間就完成了麻省理工4年33門課程;后者是世界象棋冠軍,他將“極度專注”視為在所有領域獲取成功的共通秘笈。還有日本東京大學西岡一誠在《高分讀書法》中講述的主動讀書法,筆者近日在《學霸會讀書,學渣被書讀,只因讀書習慣不同?》一文中有所介紹。
上述都是國外學霸的學習經驗談,美中不足是中文版引進時難免多少會有翻譯上的差異。
《高效學習法 : 名校學霸教你把學習變得輕而易舉》則是本土學霸的一本新作。作者亦弓畢業于清華大學法學院,現于常青藤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作者在書中用本土化的語言、豐富的案例、實用的技巧,用8章的篇幅系統介紹了貫穿學習活動始終的方法論,包括在心理動機上要明確學習的目的、制定合理的學習規劃,在思維方法上要實質輸入輸出、對信息進行二次加工、不斷復盤增進消化,在行為模式上要注重時間管理、專注賦能、跳出舒適圈。
從本質上來說,這些都不是作者新創造的概念。我們在很多學習方法的書籍上都能看到這些概念。該書的獨特之處在于,作者提出高效學習能力的實質在于,建立在了解自身和目標的基礎上,一種深度剖析、消化和反芻知識的能力,這涉及學習最核心的過程,是本書的重中之重,并提供了實用的技巧,立足于寫作一本如何學習的實用經驗書。
一、剖析知識:從有效輸入到知識結構的“迭代上升”
作者指出,高效能的知識輸入,永遠都離不開問題意識。是否帶著問題學習,是區分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重要因素。只有主動學習,才能讓知識服務于你的需求。
以閱讀文獻為例,逐行逐字讀懂并不是有效閱讀文獻的方法。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科學》(Science)曾經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十余名科研人員,介紹他們自己閱讀文獻的方法。這些科研人員的閱讀方法大同小異,幾乎都會從文獻的標題、摘要、引言、結論、主體數據等最能言簡意賅地概括文章探討的核心問題入手,同時帶著“為什么”去有針對性、有目標地閱讀。
比如,“從標題和摘要開始閱讀——它們將告訴我這是否是我感興趣的一篇文章,以及我是否能夠真正從科學上和文義上理解它。”“在閱讀論文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帶著自己的寫作任務去讀。”
無論是閱讀文獻,還是學習教材,讓問題意識來導航自己對于知識的輸入,才能有效地把知識學進去。
除了帶著問題學,作者還指出,知識輸入是從宏觀(把握宏觀框架)到微觀(掌控細節),再到宏觀的“迭代上升”的過程。將知識結構化地輸入大腦,把握知識的宏觀框架,也是一種既傳統又新潮的方法論。知識結構化輸入的具體方法是畫知識結構圖,既可以手畫,也可以利用ProcessOn、OneNote、MindMaster等思維導圖制作軟件。
二、消化知識:用一句話概括學到的所有道理
學以致用是消化知識的過程,即對信息的二次創作,包括理解重組、簡化凝練、創造聯系、歸納再利用等四種方式。
比如在簡化凝練階段,作者指出,所有的道理,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是對知識深度理解、精簡化加工、抽象提煉到極致的思維鍛煉。
通過“一句話概括”的大量訓練,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達到思維境界的躍升。作者將知識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底層散碎的知識,如刑法中“犯了故意殺人罪要如何判刑”這一類的知識點。第二類是已經被我們組成結構、總結出一定規律的知識,如刑法中的“三階層”,按照“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的邏輯,來循序漸進地推理,分析某種具體情形是否能夠構成犯罪。第三類則是學科背后最深層的規律,如“刑法的作用到底是報復壞人的懲罰性?”這一類最基礎的問題。
學會了“一句話概括”簡化凝練的方法,能夠讓我們牢記深度加工后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思維層次。
對此,作者推薦的做法,是每學習知識集群中的一個單元,就暫停一下,嘗試著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單元的核心原則。這樣,在學習了所有的單元之后,就能夠得到以數個核心原則為內容的精簡版知識。在這之上,我們可以再去思索有沒有什么共通邏輯,可以把所有的核心原則貫穿起來。這其實也是實現上文知識結構“迭代上升”的一種具體方式。
三、反芻知識:復盤思維幫助記牢所學知識
知識學習以后,為了對抗記憶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們還需要及時復習,也就是特意花時間隨時記錄和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也是最容易因為偷懶等原因而被我們跳過的一個環節,因為主動調動記憶的“回想”是比較困難的。實際上,一旦信息輸入大腦后,遺忘就隨之開始了。
所以,“吾日三省吾身”,是一項良好的學習習慣。作者還指出,與其說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過程,不如說是一個讓大腦始終保持高效率運轉,從而讓知識網絡不至于僵化的過程。
就像象棋、圍棋等棋類運動一樣,復盤思維是被強烈推薦的提高棋藝的好方法。通過復盤棋局,憑記憶從頭到尾把上一盤棋的棋子再擺一遍,職業棋手們可以總結出自己哪一招是臭棋、哪一招是絕處逢生,從而更了解自己和對手的弱點,在下一次的棋局中,才能不斷優化自己的策略。
一個好的復盤者,應該學習專業棋手,在大腦里立刻將剛剛做過的題目重新復現出來,仔細回憶自己做題時是怎么想的,哪里犯錯了,又有什么做法是值得鼓勵的。這一復盤的過程,無論是對記憶力的鍛煉,還是對思維力的培養,都是大有裨益的。
曾國藩就是一個好的復盤者。他給自己制定了修身十二法,“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戶”,其中“靜坐”一項,就是每天靜坐半小時,復盤當天的言行舉止,反思不當之處,引以為戒 。
可見,復盤思維既能鞏固知識、鍛煉思維,還能修身養性,是終身學習者的一項重要而有益的習慣。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云海書評”,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