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軼事(第一章):1932年的淞滬抗戰(1)

文\小米加步槍

開這個“抗戰軼事”的連載,一是興趣所致,二是友人所托。我為人懶散,未必能定時更新,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一定會堅持寫完我所知道的抗戰故事,以敬先烈,以饗讀者。

日本占領中國預謀已久。有史料記載,早在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就由此預謀。為此,日本做了長達數十年的準備。在全面抗戰爆發前數十年,日本便向中國派遣特務。據說,在抗戰爆發前,最早的日本特務在中國潛伏已長達二三十年,華北每個村落,哪里有井,哪里有水,哪里有礦,華北的地形地貌,日本幾乎一清二楚。

關于這場沒有硝煙的“間諜戰”和“反間諜戰”,我們在以后的“抗戰軼事”中慢慢講來。這一章先講1932年的“第一次淞滬抗戰”,這一章大概會將20期。前面說了,我為人懶散,什么時候寫完,真不好講。如果大家喜歡,敬請關注。

史書認定,抗戰應從1937年算起;也有人說應該從1931年,日軍侵我東三省算起。具體時間應由史學家認定,但1931年至1932年,我們確實就開始了對日侵華的反擊抗戰。我想,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大概也應該從那時算起。如果九一八事件是屈辱,那么1932年的第一次“淞滬抗戰”則不同,雖然我大中華不能算完勝日軍,但也不算大敗。第一次淞滬抗戰,發生在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時間不算長,歷時僅一月多,但其意義非常。有人說,這一場戰役迫使日軍全面侵華推遲了五六年。

1932年的上海號稱東方巴黎,日軍垂涎已久。當年,大特務川島芳子受上司田中隆吉的指派在滬不斷制造各種事端。事端大抵是捏造在滬的日僑受到了不公待遇。隨后,日軍以此為借口開始派遣軍隊陸續抵滬。戰爭一觸即發。日本海軍司令鹽澤幸一還大言不慚地宣稱:“上海一旦發生戰事,4小時即可了事。”

事件發生在1932年1月28日深夜23點30分。當時,侵駐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兵分幾路,突然向我閘北駐軍發動進攻。在閘北布防的我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

次日,國府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十九路軍的兩位愛國將領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以及淞滬警備司令戴戟站了出來,他們向全國發出可以載入史冊的一封通電。

通電這樣寫到:“十九路軍通電全國:特急!暴日占我東三省,版圖變色,國族垂亡。最近,更在上海殺人放火,浪人四出,極世界卑劣兇暴之舉動,無所不至。而炮艦紛來,陸戰隊竟于28日夜12時,在上海閘北登岸襲擊,公然侵我防線,向我開火,業已接火。光鼐等份屬軍人,惟知正當防衛。捍患守土,是其天職,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為衛國守土而抵抗,雖犧牲至一卒一彈,決不退縮,以喪失中華民國軍人之人格。此物此志,質天日而昭世界。炎黃祖宗在天之靈,實式憑之。十九軍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軍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叩。”

十九路軍的頑強抵抗完全在日軍意料之外,日軍沒有想到會遭受中國軍隊的殊死抵抗。29日,日軍出動飛機對上海市區進行了瘋狂轟炸。在十九路軍殊死抵抗之時,另外一個愛國將領站了出來。他便是張治中率領的第五軍。他們開赴前線支援十九路軍。

開拔前,軍長張治中也視死如歸,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文章。他說:“一個革命軍人首先要決定的是犧牲精神,而犧牲精神又必須首先從高級將領做起。”幾天之后,張治中又立下了遺囑。他在《告全軍將士書》中說:“我十九路軍將士守土滬上,抵御暴日,沖鋒陷陣,血戰兼旬,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治中個人,誓與我軍將士共患難,同生死。深望我全軍將士,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國家,以救民族。假如日軍猶有一兵一卒留我國內,我們的責任即未完成;反之,我們如尚有一兵一卒,必與敵人拼命到底!”

天佑中華,有這些愛國將領。第五軍全體將士在“不滅倭寇,誓不生還”的誓詞上簽了名。張治中所部抵達吳淞前線,與十九路軍并肩作戰,一場可歌可泣保家衛國的詩篇。日軍萬萬沒有料到中華民族的氣概決心,更想不到自己會損失很多高級將領,以至于日軍的大將都在這場戰役中被擊斃。

未完待續。請看“1932年的淞滬抗戰”第2期。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