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依一
上周《王室教師海涅》終于完結,這部在女性群體中相當受歡迎的動畫,主要聲優皆為具有舞臺劇經驗的演員,原班人馬還將出演真人舞臺劇。
盡管日本戲劇在歷史上不如中國歷史悠久,但在全世界電子產品興起,中國傳統戲曲觀眾流失嚴重的時候,日本劇團通過大刀闊斧的商業化變革站穩了腳跟。
國寶級歌劇團寶冢在1974年將當時大熱的少女漫畫《凡爾賽玫瑰》改編成歌劇,盡管這部具有時代風格的漫畫與真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畫風,卻依舊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凡爾賽玫瑰》公演后取得了轟動反響,打破了當時寶冢歌劇院上座率的最高記錄,這部歌劇公演數十年,觀看人數超過五百萬。
除《凡爾賽玫瑰》,與時俱進的寶冢還改編過多部動漫及游戲作品,如《浪客劍心》《逆轉裁判》。
到如今,ACG戲劇化作品已經成為ACG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作品被改編成舞臺劇。盡管相較于動漫和游戲,舞臺劇較為小眾,但它有著較為固定的忠實觀眾,以及不容小覷的盈利潛力。
國內ACG戲劇化作品的野蠻生長
與日本由專業舞臺劇團隊全程操刀不同,國內的ACG改編舞臺劇可以說最早是由一群愛好cosplay的“草臺班子”撐起來的。
國內不論大大小小的動漫展,通常都會將cosplay比賽當做保留項目,高校動漫社團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在賽場上身著動漫角色服裝唱唱跳跳,擺幾個pose說幾句臺詞,通常一個隊伍有幾分鐘的展示時間。盡管這些小節目質量粗糙但已經具有舞臺劇的雛形。
最早將cosplay節目變成舞臺劇的,或許是2006年在北展劇場上演的《網球王子》,這部由北京網紅coser主演,時長九十分鐘的舞臺劇有一個看起來很霸氣的全稱:經典COSPLAY盛世華章——中國首部大型動漫舞臺劇《網球王子》。
為了給這部舞臺劇增添一點專業性,主辦方還請來了幾位藝校學生,其中飾演配角一字眉少年堀尾聰史的北京舞蹈學院學生不久后踏入演藝圈,如今已是一位知名演員,他的名字叫黃軒。
舞臺劇出演效果如何暫不評價,但是可以確定這部舞臺劇并沒有獲得相關版權。主辦方純白演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當時聲稱“之前他們有和相關單位聯系,得到的答復是,版權不是隨便給的,要看對方的實力如何。因此要求他們先做一次,看看他們的實力水平,如果合格,會提供后續《網球王子》舞臺劇的版權或者投資”。
在版權意識極度薄弱的06年,這樣的說法還可以唬住大批《網球王子》的愛好者們,現在看來就顯得極端可笑了。從網上可以查到,這家公司已經被有關部門吊銷,至于吊銷原因是什么,多年過去已經不得而知。
事實上,國內一直有許多以愛好為出發點的小團隊試圖創作舞臺劇,只是這一愛好一直走在違法的邊緣,小打小鬧版權方管不來。如果想為分攤成本收取觀眾門票費用,同人愛好變質為商業行為,到時候就是真違法了。
ACG改編舞臺劇飄揚過海來到中國
日本正版《網球王子》舞臺劇引進到中國,已經是2015年,日本知名“動漫舞臺劇”制作公司奈爾可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致力于拓展亞太地區的海外業務,一同來到中國的還有《美少女戰士》《火影忍者》《黑執事》《刀劍亂舞》等多部舞臺巨作。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試圖打開中國市場,2004年,《美少女戰士》舞臺劇的版權還在萬代手上,萬代版舞臺劇演員來到上海動漫形象博覽會,為舞臺劇做宣傳,只可惜沒等正式來中國演出,萬代版舞臺劇企劃就因一系列原因終止。這一終止,讓日本動漫舞臺劇來華推遲了十一年。
本土ACG作品舞臺劇翻身做主
2013年,廣東粵劇青年團與珠海西山居工作室共同討論將網游《劍俠情緣網絡版叁》改編為粵劇的可能性,2014年粵劇《決戰天策府》正式立項。在此之前,誰也沒有想到,網絡游戲會和中國傳統戲曲有什么關聯。該劇宣傳片一出,意外得到大量年輕觀眾與游戲玩家的好評。開演半年多觀眾人數達三萬,還舉行了全國巡演。被年輕群體視為老舊沉悶代表的傳統戲曲在這一特殊題材下煥發了新的生機。
同樣由游戲改編的舞臺劇《仙劍奇俠傳》也受到了觀眾們的追捧,劇團甚至將節目搬到了悉尼利里克歌劇院,兩場海外演出均座無虛席。網文界人氣極高的《盜墓筆記》改編的話劇更是據說票房已經過億。
沒有了版權的后顧之憂,搭上優秀的戲劇團隊,國內本土ACG改編作品在戲劇界里都成了相當能打的主。在不知名導演不知名演員的舞臺劇只能用愛發電的情況下,這類作品的IP無疑能為舞臺劇票房提供強大的助力。
影視劇打不破的次元壁,為何舞臺劇可以輕易打破?
在大量的漫改真人劇被觀眾吐槽辣眼睛毀童年的時候,舞臺劇已經依靠小而精的粉絲群體偷著樂了。
從國產ACG改編戲劇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許多coser出于愛好想將自己喜愛的作品變成舞臺劇,而粉絲看這類題材的舞臺劇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抱著看高級cos劇的心態去的。在花幾百門票進劇院前,他們也買過門票進過漫展,看過質量參差不齊,舞蹈不精,臺詞零碎的cosplay大賽。
舞臺劇有專業團隊把關質量,很容易滿足這些看熱鬧的觀眾們的心理預期。服裝細節不還原,觀眾在臺下也看不見。演員顏值不過關,畫個濃妝根本感受不到。實在是對這些細節吹毛求疵的觀眾,又怎么可能花一筆不菲的數目走進劇場給自己添堵呢?
而影視劇沒有這方寸間的舞臺限制,粉絲的心理預期自然高得多。服裝要還原原著又符合生活常識,布景要能以假亂真,演員要在4k高清攝像機下完美無瑕演技時刻在線,剪輯后的劇情要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關鍵要求這么高的觀眾不花一分錢就能從電視或視頻網站上看到。
影視劇需要接受更多“從一開始就看你不順眼”觀眾的考驗,而有門票價格作為門檻的舞臺劇不會。所以將拿影視劇與舞臺劇直接做比較并不公平。
但ACG改編舞臺劇觀眾“好打發”并不意味著隨便拿一個“二次元”IP改編成舞臺劇,就能坐在家里等天上掉餡餅了。越是小的觀眾圈子,口碑對票房的重要性就越大,一旦出現哪部作品突破觀眾接受的底線,讓觀眾憤而退票,整個ACG改編舞臺劇圈子多年努力打下的這么一點微薄家底將瞬間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