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第3課 控制負面能量
憤怒
憤怒是一種燃料,我們感覺得到它,還想為它做些什么。
于是想揍某個人,摔東西,大發雷霆,捶墻罵人。
不過我們是體面的人,我們對憤怒所能做的只是當它沒有發生。
否認它,埋沒它,防范它,隱藏它,為它說謊,治療它,壓抑它,忽略它。
為這憤怒,我們這些體面的人對它什么都做了,卻從未仔細傾聽過它,憤怒應該被傾聽才對。
憤怒是一種聲音,一種吶喊,一種請求,一種命令 。
憤怒是應該被尊重的,因為憤怒是一張地圖,憤怒顯示出了我們的底線,也指引我們想要去往哪里,
讓我們知道自己去過什么地方,知道我們在什么時候不喜歡去那兒。
憤怒為我們指引出路,而不是讓我們指著人罵 。
創意被卡在瓶頸期的藝術家,在修復階段憤怒是健康的跡象。
我們應該接受憤怒的影響,而不是發泄憤怒。
憤怒僅僅為我們指出方向,我們應當把憤怒當做我們的行為動力,駛向憤怒為我們指出的那個方向 。
我們在生氣時常常會氣自己為什么要生這么大的氣。
它告訴我們,再也不能向陳舊的生活方式妥協了,
它告訴我們,我們舊有的生活正在垂死中掙扎,
它告訴我們,要獲得新生,生產是痛苦的,而這痛苦又會激起我們的憤怒 。
憤怒是一種大爆炸,它預示著我們的舊生命行將死去,憤怒是推動我們奔向新生命的動力。
憤怒是工具而不是主宰,只要被正當的利用,它就是富有價值的 。
懶散,冷漠,絕望才是你的敵人,憤怒則不在他們的隊伍中。
憤怒是我們的朋友,一個一舉一動并不十分體面,卻時刻忠實于你的朋友。
他總會在別人背叛我們的時候提醒我們,
總會在我們背叛自己的時候提醒我們,
總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該為自己行動起來 。
憤怒本身并不是行動,而是邀請出行動的一封請柬 。
是巧合嗎
祈禱被應驗了,有時候確實讓人驚恐,因為這意味著責任。
你乞求現在得到了,下一步,你將怎么做。
這一句話告誡性的名言說得好:“要小心自己祈求了什么,應驗后你要承擔后果?!?/p>
祈禱應驗后,剩下的責任又交回我們手中,這種感覺并不會讓我們輕松 。
如果真的存在這么一種創造性的力量,他能聽見我們的心聲,并愿意回應我們,我們也許就真的能為自己和這世界做些什么 。
任何一個老實人都會告訴你,不怕不可能,只怕有可能,自由比任何監獄都更讓人害怕 。
你的創造性自我一旦開始修復,你就會驚奇的發現,共識性引發的契合輔俯拾即是。
宇宙可能同時具備智慧與回應的能力,在我們的興趣愛好中,行動和反應 。
我們習慣于把追隨自己心中的夢想,想的很難。
事實上,當那么多的大門都為你打開的時候,想不走進去都很難。
如果你把夢想放在了一邊,它就會返回來找你 。
宇宙十分慷慨的為這個世界提供援助,我們卻不敢大方接受。
甚至在收到饋贈之后還百般挑剔,經常退還給贈予者,
我們總說自己害怕失敗,其實我們更害怕成功的可能 。
若不是全身心投入,就會有猶豫不決,甚至會在中途退出。而且在最終必然會徒勞無功。
所有的那些首創性行為或創造性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在你全心投入其中時,神也會為之動容。
如果忽略這個共同特點,就會扼殺無數的點子和計劃,
就連原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可能出來幫你,
那個決定將引發一連串的事件,所有的事件都將有利于你,
而且還會出現你根本想不到的機緣與物質資助。
無論你認為你能做或相信自己能做什么,
你都要動手去做, 行動會產生魔力,恩典和力量 。
羞愧
控制他人的手段之一是羞辱他人,讓他感到羞愧,就可以防止他做出讓我們尷尬的行為 。
創作是在泄密嗎?
創作一件藝術作品,往往讓人感覺很像是在泄露一個家庭的秘密。
而泄露秘密往往又會讓人感到羞愧和恐懼。
他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他們一旦知道了這些以后會怎么想我”。
這是個可怕的問題,尤其是如果我們曾因好奇而探討過社交,性愛以及心靈的事情,就會就更會讓我們為此深感羞愧 。
藝術創作行為像一面鏡子,向社會揭露社會本身。
藝術使事物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藝術也照亮了我們。
在我們精神世界陰暗角落灑向光芒,它也在我們內心的黑暗處射進一束強光 。
當人們不想看到某些事的時候,就會把氣氛發泄在揭露這一事實的人身上,恨不得殺了這個傳話者 。
藝術打開那些封閉的大門,讓地窖閣樓的通風透氣,藝術還具有治療的功效,
但在治療傷口之前,先要看到傷口,藝術創作讓這個讓傷口暴露 。
在童年時代,因任何形式任何種類的探索,以及任何期待而遭受過羞辱的藝術家,無需再度蒙受負面評價,也會感到羞愧 。
創作事件錯事嗎?
許多藝術家在開始創作一件藝術品的時候還能很順利的進行,
但不幸的是,就在創作馬上完成的時候,突然莫名的看不出自己的作品好在哪兒。
也因此而覺得為這幅作品付出那么多艱辛都很不值得。
對于治療師來說,這種興趣的突然消失,是否認痛苦與防止受傷的慣用方法 。
一個成年人如果是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長大,通常就會十分善于利用這種方法。
他們稱這種機制為“超然”,其實就是一種日漸麻木。
如果一個人這種想被重視的需求一直沒被重視,而且一輩子都是如此,那么他的孩子從小就會受他傳染 。
堅信想引起他人注意是一種危險的舉動 。
創意人常常會被冤枉的羞辱,使人們從羞辱中認識到創造是件錯事,
一旦他得到了這樣的教訓,我們也許會立刻把它忘掉。 一句“沒關系”將羞愧擋在了身后,
只有在我們重新努力時,羞愧才會竄出來,明明是創作藝術行為,卻成了創造羞愧的行為 。
批評帶來的都是羞辱嗎
對一個初出茅廬的作家來說,哪怕善意的朋友給提出的是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也很有可能瓦解這個作家的創作積極性 。
不是所有的批評都會給人恥辱,事實上只要是能夠準確無誤的為藝術家指明一條可行性創新路,
那么即便是最尖銳的批評,也會使藝術家的內心受益 。
完美主義的朋友,老師或評論家就像完美主義的家長。
就連忘記逗號,這樣的一個小失誤都要沒完沒了的斥責半天。
這些都會像一盆盆潑出的冷水,澆滅一個初出茅廬年輕藝術家的創造熱情。
所以身為藝術家,我們首先要學會自我保護 。
這意味著我們我們不能接受任何批評嗎?
不是的,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知道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物那兒才能得到正確和可靠的評價。
身為藝術家,我們必須學會對評價進行辨識和篩選,批評的來源和批評事實性同樣注意重要 。
初稿只適合給最溫和最有洞察力的人看,通常只有藝術家才能看好那些處于胚芽狀態中, 尚未伸展直徑的藝術作品 。
經驗較少的人,或者以過于嚴厲批評視角去看作品的人, 都不利于滋養藝術的萌發,反而會將它連根拔起 。
面對羞辱,別怕
不要在意那些不公平的評論,我們可以學著只和值得信任的人交朋友,對他們能放心大膽的吐露自己的苦悶。
我們可以學著在藝術受到摧殘時,不去否認或壓抑我們自己的情感,這樣才能夠繼續前行,在追尋藝術的道路上 。藝術需要一個安全的孵化處。
在理想的情況下,藝術的孵化出首先是家庭,然后是學校,最后才是在一個由朋友和支持者組成的大圈子中。不過這樣的理想情況很少能成為現實。
身為藝術家,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學會保護我們的小小藝術家,免招羞辱 。
應對批評
無用的批評意見會讓我們感受到劈頭蓋臉的攻擊。
這些批評共同的特點就是語氣上總會給人帶來難堪和羞辱, 內容上總是模糊的,其中還總會摻雜有個人偏見,
不確切或是空洞無物的人身攻擊,這類不負責任的評價對我們沒有任何益處 。
對待這些虐待性質的批評,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愈療。
成長的漸進方式很奇怪,向前兩步后退一步。創造性自我修復是一個愈療過程。
在星期二還神通廣大,到了星期三,你可能就要退步下滑了,這很正常 。
成長總會突然加速,你有時會處于蟄伏期,但不要沮喪,不妨把這當成是休養生息 。
你往往會在這一周還可能洞見十足,下一周就變得散漫懈怠了 。
這時候,晨間筆記對你來說仿佛變得失去了意義,但事實并非如此,你要堅持寫下去。
要讓心靈在書寫中得到棲息,哪怕你很累,哪怕你的晨間筆記看上去很無聊,這一點非常重要 。
學會用具體的方面入手善待自己
天助自助者以前被詮釋為:“老天只幫助那些自己先去努力的人。”
現在則有了全新的含義:“只要你對自己好一點兒,造物主就會無償的送給你許許多多的小禮物?!?/p>
如果你每天都為自己做一件好事兒,神就會多做兩件或更多 。
留意那些在你意料之外的支持和鼓勵,敞開胸懷,接受重那些不尋常渠道中得來的禮物,
免費的入場券,免費的旅行,別人的盛情款待,新到手的二手沙發,學學著去接受這些幫助 。
要注意的是,這個實驗你要獨自去做,你需要靜下心來投入進去。
學著養成隨時體察自己思緒的習慣,每天花點時間體察自己幾次,了解你當下的感覺如何,傾聽你的答案,然后溫和的回應自己。
如果你正在做一件很難的事,那么你要在行動之前向自己承諾在這之后會好好休息并犒勞自己 。
循循善誘的呵護,要比惡言相逼更能讓有創意的你做出好的作品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