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現在努力賺錢,是為了在父母年老生病時有能力分擔,不用因無助而留有遺憾”----這句話我并不贊同

好大一棵樹

“我之所以現在努力賺錢,是為了在父母年老生病時有能力分擔,不用因無助而留有遺憾”----這句話我并不贊同

上述話語總被人們當作加班加點辛勤工作努力賺錢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仿佛置身于奮斗當中的自己是多么偉大。然而,犧牲掉一切時間和精力去賺錢真的是為父母好嗎?當我們忙到連給父母打個電話都沒時間的時候,做為已進入暮年的他們來說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內心感受?當父母的生活重心和社會貢獻度因年紀增長而一點點被削弱甚至消失的時候,他們的世界里你所占的比重將會重新回到小時候那么重要,而此刻的你,卻要以“為他們好”的方式來選擇加班,忽略對他們的陪伴,甚至是忽略與他們交流。

人們可能會說,賺足夠的錢才能使父母晚年生活有保障,但錢真的是父母最看重或最需要的嗎?我認為心情愉悅才是。在平淡漫長的日子里多陪伴父母,多用實際行動孝敬父母,陪他們嘮嘮嗑,憶苦思甜一下,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陪他們吃好吃的,帶著他們去買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抽空放下一疊人民幣代替。導致疾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心情有關,父母高興了,自然心情舒暢,心情舒暢則百病不侵,不至于積郁成疾。要知道你的時間比你的錢對他們來說更加珍貴。

子欲養而親不待,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倘若你能在他們病倒前一直使父母順心順意,那又怎會有接下來的追悔莫及?最令人后悔的不是沒有足夠的錢,而是之前沒有好好孝敬父母。

跳脫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我們舉個例子,假使你和你最親近的人其中必有一個會得絕癥,你會希望是你還是對方得病?我猜大多數人會選擇是自己得病,并不是因為我們更愛對方,而是因為生病的人沒有更大的心理壓力,面對親人離去的那一方才更加痛苦,我們不是選擇了給對方生的希望,而是選擇了逃避更大的痛苦。人死則一了百了,不會再傷心難過,而生的那一方則會面對接下來沒有對方的日子,內心的傷感情緒還會繼續作用于他的身上,有的可能通過時間會慢慢愈合,但也會留下疤痕,而有的則會伴隨一生,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絕癥。從這個角度我認為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面對小的病痛,我們無需靠大量的金錢來給予保障;若面對大病,我選擇過好剩余的時光,而不是在醫院上各種大刑來對抗病魔,即使痊愈生活質量也回不到從前,說不定任性的余生會奇跡般使疾病痊愈呢?雖然這基本上沒什么可能。人都說得癌癥多半都是被嚇死的,在確診之前和確診之后的疾病惡化速度有驚人的變化,也許有一定的道理,或許當你放下一切,看開一切的時候,反倒柳暗花明了。這種對待頑疾的態度用在自己身上也許還將就說得過去,但用在親人身上貌似看起來有點兒不道德,不過目前為止我確實是這么想的,沒有去想道不道德的范疇。

人在潛意識里更多考慮的是自己,拼命工作努力賺錢最根本的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為父母是第二選項,這是我的觀點。打著為父母好的幌子拿命賺錢,結果只能是對父母的忽略。就算拋開父母這一層,自己拿命賺錢換來的也只是今后的拿錢買命,身體現在被透支將來是要還的。《奇葩說》里有一期馬東說過一句話:“有時候奮斗往往是對茍且的包裝”。我很認同。

有時候人們往往容易把欲望和夢想理想混為一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