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莊重的軍步、敬禮以及齊整的槍聲,紀錄片將我們由對英雄的悼念帶入到那段血肉橫飛的不朽歲月。都是抗美援朝的題材,因此我很自然的回想了之前看的《三八線》。兩者的展現內容和表達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帶給我的收獲是有本質區別的。對比的過程中我能很明顯的察覺到這一年多來通過寫觀后感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觀看紀錄片時的思考質量和視野境界。這個紀錄片我不僅能看進去了,愛看了,能理解的層面也更多了,自然而然能從中汲取出一些有利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法、精神或是規律。在觀看學習的過程中,我的主要感悟收獲有以下幾個方面:
格局戰略上,要有前瞻性,要抓關鍵,要注重政治影響力,要依托人民的力量。是否出兵朝鮮考驗的是格局,是超脫現實困境局限的境界,黨中央力排眾議,最終統一思想。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黨中央在做出出兵決策前便完成了相應的準備工作,贏得了主動權,包括軍事和政治兩方面。正如毛主席所說,中國人民已經發動起來了,惹翻了,是很難辦的。持久的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因此,儲備力量格外重要。同時,關鍵區域的戰斗成敗就能決定整個戰役的走向。因此,我體會到了影響戰役勝敗的關鍵因素有很多,只有統籌兼顧,才能取得勝利的果實。比如首戰勝利很關鍵、掌握主動性很關鍵、意志品質很關鍵、榜樣力量很關鍵、戰局分析指揮很關鍵、總結經驗的能力很關鍵等等。
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干”就完了,要敢于臨危受命。面對挑戰首先要動起來,不能被嚇到,既要在干之前做好籌劃,又要在干的過程中總結規律,不斷精進,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成績。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整場戰役“一半功勞”的后勤補給戰斗中,志愿軍面對敵人不間斷的炸橋毀路,為保障補給,志愿軍不僅發明了水下橋、鐵軌筑橋、火車加汽車加人工搬運結合物資轉運方式等,還最終通過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實現了被炸毀的設施大部分都能在24小時內修復好的中國速度,扼殺了敵人妄圖通過封鎖補給線贏的戰爭勝利的計劃,最終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精神上,榜樣的力量,做好政治動員,樹立精神高地。面對數倍于己的地方兵力和火力,仍能頑強堅守陣地和攻克陣地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奇跡的產生更多依靠的是無數英雄的鮮血和膽識。斷腿的孫占元、烈火中的邱少云、飛撲的黃繼光,這些奮不顧身的大無畏英雄氣概為人們所景仰,催人奮進,同樣偉大的還有黃繼光的母親將第二個兒子黃光恕也送到了朝鮮戰場,黃繼光家中15人參軍,全國人民牢固樹立起來的這種以保家衛國為職責,以為國捐軀為光榮的家國情懷同樣是這場戰役勝利的基石保障!
必須始終讓自己掌握一線信息,基本的技能必須要不斷打磨,不能脫離一線。毛主席遠在首都卻時刻分析戰局,不以職位限定思維,而是以價值驅動行為。這些行為背后的價值影響力是深遠的,是更有利于國家和企業的。有調查才有發言權,有調查才有主動權。作為一個管理者,我當深入一線,時刻使自己與實際問題發生碰撞,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回望歷史只為收獲更好的未來,走進這段歷史中我感動過、憤怒過、欽佩過更自豪過,這種種情緒平復后,留下的是珍惜之情和強國的使命感。我更加珍惜這用英雄的血肉鋪平的發展道路,我輩當做的就是繼承英雄保家衛國的遺志,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我深知抓好生產技術管理,完成好領導布置的各項任務就是我的報國之路。我將守好自己的“上甘嶺”,努力打造讓領導放心的隊伍,為企業創造更大的輝煌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