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有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憤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書家講解引導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有自由選擇自己應對外界的權利,也要為自己的內心和行為負責。
負責,并不是沉重、負擔的意思;負責,是將最終解釋權掌握自己手上。
舉個例子:
甲: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認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認為,她感到失望,是因為她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微信文章,推送給一個日報社的記者看,他看完之后,直接就說,文章有些地方太深奧,而且說教,他作為讀者感覺讀起來不輕松尤其是還引用一些心理學家的話,很費腦筋,因為微信本來就是閑下來,躺在床上看的東西,人往往喜歡看些輕松點的。我聽了之后,大腦里第一反應就是,是文章太深奧,還是你腦子太簡單了,而且躺在床上看,多么不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雖然現實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回饋給對方的當然不這么直接了,我就說:有嗎,不是吧,現在很多微信文章走的路線都很深入,當我辯解完以后,他接下來的話讓我更氣憤了,他說我是讀者,我是你服務的對象,我是這么感覺的呀。我當時也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沒有反擊,但心里不好受。
過了幾天,他給我推送了一篇比較有文學性的文章,題目叫【帶著詩歌去踏春】開往春天的馬,他很想在我面前證明一下他自己的實力,其中尤其強調了下面這首詩他最滿意:東風不避人,悄然入山門。花雨滿天下,山中不落塵。看完之后,我的回饋是,不知道為什么,我看這些文章沒有感覺,可能是太美了吧,我不是很喜歡太美好的東西,我喜歡哲思、深挖一些東西吧,我覺得好的文章不是美詞的堆積,溢美就會讓人感覺濃妝素裹,像加糖加多了一般。
我又把他的文章給我兩個同事看了以后,他們的評價是,如果他們是十幾歲的青春期會喜歡這個,另一個同事評價是看這種文章的時候腦子里沒有東西。我后來反思到,其實,每個人喜歡看的風格都不一樣,我把哲思類的文章給一個追求詩和遠方的觀眾看,他當然覺得頭大了。反之,我當然覺得他的作品雖美,但有些太清涼無感了。
【A2】規劃今后的該怎么應用?
第一個案例,當我接收到別人評價我文章的時候,我會感受自己內在的需求,表達自己的情緒,看到對方的需求。例如,你說我文章讓你讀起來不輕松,我感到挺失落的,其實我很想聽到你對我文章進步的積極評價和鼓勵。大概你不太喜歡這類的文章,所以才有此類感受吧,不過,你說的有道理,我要學會深入淺出,大道至簡。
第二個案例,當我評價別人文章的時候1.感受到對方想要獲得認可的需求后,給予對方積極的肯定,文章總有亮點,要有善于發現亮點的態度2.感受自我內在的需求,表達我自己對于文章喜好的看法3.感受對方希望提升的需求,給予文章客觀的評價和建議4.感受對方需要獲得繼續寫下去的動力,給予對方積極的鼓勵。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您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