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一篇觀后感而已
一部接近85分鐘的紀錄片,給我展現的是西蒙有健康走向身體衰弱最終選擇去瑞士安樂死的過程。那天,57歲的Simon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這種病癥會讓人的大腦和肌肉逐漸衰弱,他會逐漸失去說話的能力,身體會衰竭,慢慢的連行走都會成為一件難事,病人一般只有半年到兩年的生存時間。Simom說“就在我得知自己的病情,從醫院回家的路上,我就想好了,要么安樂死,要么自殺。”Simon是一個獨立且在團隊中是焦點人物的人,對于他而言,活著并非最高的價值,如果茍延殘喘到最后,喪失了一切他引以為傲的事物,這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我是一個獨立的人,以這樣的方式死去不是我想要的。”他的病情惡化的很快,以至于半年左右的時間他就開始需要一個打字機來幫助他說話。而后他聯系了一家瑞士的安樂死診所,打算在11.2號他生日那天去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一次與朋友的聚會中他說出了這件事,妻子Debbie和朋友都無法接受。在后來Simon與執行安樂死機構中的醫生面談,在面試過程中,他強調自己并非害怕死亡,只是不想被病痛折磨死而已。
然而一切并非一帆風順,妻子不同意他的這個決定,妻子覺得simon只是因為覺得自己患病而把一切都想象的非常糟糕,病情的惡化是他的身體日益脆弱,九月,他幾乎不能說話,他開始需要拐杖輪椅,他開始需要護工,他開始嘗試著自殺。事實就擺在眼前,縱然有千般理由萬般不舍,妻子、朋友和他年邁的母親依然選擇尊重他的決定。Simon因為無法忍受自己要完全淪落到他人照顧的地步而將安樂死的時間提前到十月。這天,他的妻子、妹妹和三位朋友一起陪他前往瑞士。前一天晚上simon和大家吃了最后的晚餐,第二天,他在放完了一段對妻子最后的離別錄音后按下了醫生交給他的開關,走向死亡。
說一說自己看完后的一點點想法吧~生老病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你可以堅強勇敢與病魔抗爭到最后一刻,期待生命的奇跡;你也可以在知道自己生存幾率極其低的時刻選擇放棄治療,選擇一種輕松安寧的死亡方式。這都可以,這一切都無可厚非,選擇不同只是看你心目中更看重的東西是什么,生存并不是最高的意義,死亡也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我在想,倘若有一天,我成為了下一個simon,在我深思熟慮后的決定不管是什么,我都渴望得到被理解。我非常敬佩simon的妻子debbie,愿意陪著丈夫去安樂死機構面試檢測、在最終愿意接受理解丈夫的決定,這之中種種與丈夫意見不同之處不都也是人之常情嗎?我不愿意去接受我的丈夫這么離我而去、我不愿意一點反對意見都不提以至于我將來后悔。因為愛,我更希望去相信奇跡的存在,縱然幾率非常小;因為愛,我更希望丈夫能夠回心轉意,縱然這不是他處事的態度,同樣是因為愛讓我最后尊重他的決定。Simon和debbie在我看來其實都是很豁達的人,在他們的生命當中,有比生死更加重要的東西,一樣叫尊嚴,一樣叫愛。Simon也擁有一位了不起的母親,有一種痛苦叫做“白發人送黑發人”,這讓我想起了美國一個五歲小女孩與媽媽最后一段對話 她對媽媽說:“到時候我們在天堂相見,你是希望我站在房子外面,還是站在人群第一排?這樣你就能第一眼看到我了。”
媽媽:“那個時候我肯定開心極了。”
Julianna:“那個時候你會跑過來擁抱我嗎?”
媽媽:“當然啦,你肯定也會跑過來擁抱我的吧?”
Julianna:“嗯,我會用最快的速度沖過去抱你的。”
媽媽:“我知道你肯定會跑得很快。”
恩,讓人覺得特別溫暖一位媽媽,這種感覺大概就和simon的母親一樣吧。
在很多問題面前,我們通過理性的思考來做出自己的決定,滿足自己心中所想,也許simon選擇堅持下去而不是安樂死,那世界上可能就多了一個奇跡,就是說,我們沒辦法知道我們當下所做出來的決定是對是錯,我們能保證的是那是我當時最迫切的需要,是我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了,這就夠了,對錯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如果一定要保證我這個是對的才能去行動,試問我這一生還能做出選擇嗎?沒有走下去又怎么知道對錯呢。
【這個紀錄片談的主要是關于安樂死的問題、關于我們是不是有權利去選擇死亡,覺這個要說能有特別特別多的話講,變成了打比賽了,,于是自動忽略~~】
(這張圖是simon臨行前和朋友們最后一次聚會的一個場景)
最后,
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