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全部忘記之后,剩下來的才是教育。
——愛因斯坦? ?
2021年國家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五項管理”、“雙減”政策、保山市“三年有起色、五年上臺階、八年爭優秀”教育規劃的相繼出臺,核心素養目標及2022版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學校和教師正在經歷一場范式層面的教育變革,正在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與挑戰。如何主動迎接挑戰,借力變革東風推進高效課堂建設、教育科研發展,推進師生生命成長、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成了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針對核心素養目標、2022版新課程標準及學校實際,黌學語文組將本學期的共讀書目確定為《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
《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由尹后慶、崔充漷、盛群力、劉月霞、李希貴等教育教學專家聯袂推薦,是教育學博士、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學習科學第副主任劉微老師在長期的教學設計與教學變革研究中的力作。本書深度詮釋了課堂轉型的蘊涵,破解素養目標落實之難題,教會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是迎接當下教育范式變革最佳書籍。因為大概念教學是建立在布盧姆的認識目標分類學、懷特海教育三段論、金子塔認知理論、深度學習、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等底層邏輯之上,一線教師讀起來就常常會淹沒在專業術語當中,感到晦澀難懂。閱讀淺顯易懂的案例書,還是與當下教育變革切合的《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正當此時,在暑假的一次線上學習中,有幸聽到全國基礎教育國培項目培訓專家、長期進行深度學習研究的大連市沙河口區教師進修學校的崔越濤老師《指向深度的大單元教學》的講座。崔老師條分縷析,鞭辟入里、深入淺出的講解,令我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一晃而過,如沐春風、如飲甘飴的幸福感令我久久回味,當時就加了崔老師的微信,并在暑期多次向崔老師請教大概念教學的相關問題,每一次都感覺收獲滿滿。要是有崔老師這樣的“高人”引領,閱讀《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就不成問題了!一次在與崔老師交流時,就冒昧向崔老師提出自己的想法,想不到崔老師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就答應了,那份意外,那份驚喜是無以言表的。
為了能更好地投入到共讀《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當中,學期伊始,學校就組織老師培訓理想課堂有效教學框架、共讀2022版新課程標準、制定共讀計劃等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做好后,才于今天開啟第一次共讀活動。
在共讀中,在崔老師理論聯系實踐深入淺出的講解中,老師們厘清了大概念與統編教材“雙線目標”的關系:將大概念或“雙線目標”與單元教學相配套,將目標具體化,構建“課程——單元——單課”的下沉通道,將素養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中;知道如何運用大概念或“雙線目標”設計單元目標:將語文要素分解成任務群,引導學生在“具體——抽象——具體”中理解概念,訓練思維,遷移運用,從而形成具有生活價值的專家思維;弄清了“深度學習”的內涵:不在于知識的深度,關注的是學習如何獲得知識。——有沒有運用舊的知識獲取新的知識?有沒有在與他人的合作學習中批判性進行加工,生成自己的觀點?明白了專家思維的兩個方面:一是具體程序——以專家的思維看待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驗證假設、自我批判,二是知識結構——形成網狀的相互關聯的結構化知識;認識了“案例分析”培訓模式……本來晦澀難懂的知識,經崔老師那么一說,撥云見霧,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兩個多小時的時光就在黌學教師與崔老師的交流中悄然流逝。
劉微老師在《引言》部分中說:“未來我們要實施的教學,可能和我們過往習慣的教學不同,甚至可能和我們自己的學習經歷都不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換血式的思維革新。但和教師們共同研究的經歷也讓我們深信,只有這們的教學才能充分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也才能真正讓每一個孩子愛上學習,為迎接未來的挑做好準備。”在范式層面的教育改革之下,作為教師需要清空自己,以“空杯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悅納新知,用理論武裝自己;要有田野精神,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去實踐,去探索,在“具體—抽象—具體”中,形成自己的專家思維。在穿越書籍的過程中,在“輸入”與“輸出”的來回中,創造未來,擁抱未來,用自己的成長去引領學生的成長。
愛因斯坦曾說:“當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全部忘記之后,剩下來的才是教育。”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忘記”的是“僵死的知識”,是無法轉化成素養的“專家結論”;“剩下來”是專家思維,是指向未來的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態度價值。愛因斯坦的觀點就是本書中提出的大概念,就是指向“生活價值”的教育。所謂生活價值,是指對學生的未來有價值和有意義,不僅包括柴米油鹽,還包括理想愛好。也就是說,教育不僅要讓人能夠解決生存問題,還要擁有理想愛好;不僅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作為教師要為學生的未來而教,為學生的終身成長而教;作為生命的個體,教師要為自己而教,為幸福的教學生涯而教。在大概念的引領下,遇見成長,遇見詩和遠方。
分享與崔老師遇見的幾個小感動:
1. 購買書籍。因為不敢妄想提出要求請崔老師與我們一起共讀此書,當崔老師說讓我把目錄發給他,就沒有想著給崔老師買一本。在共讀前2天,崔老師跟我要了書名,購買了后才告訴我,當時啊,又是感動,又是慚愧。
2. 參會時間。會議開始的時間是3:30,當老師們下課匆忙到會議室時,崔老師已在線上等候,守時,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守時,就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
3. 手機共讀。在共讀后面時段,因網絡問題,騰訊會議沒有聲音,崔老師就用手機與我們進行交流,把問題講清講透方可罷休,那份對知識的執著,本身就是人生的“大概念”。
4. 毫無保留。在共讀的兩個多小時的過程中,崔老師一直在認真地傾聽,一直在耐心地給老師們解疑答惑;共讀結束,因為有一位老師提出的問題里涉及家庭教育,崔老師沒有解答過,還跟讓該老師過后跟他聯系,探討家庭教育的問題。毫無保留的指導,追求的是生命的成長,彰顯的是人格的偉大。
細節方顯偉大。一件件看起來是很的事,但卻彰顯出崔老師對教育的熱愛,對知識的熱愛,對生命成長的熱愛。崔老師不僅是黌學共讀中的引路人,更是點燈人,他的精神將是老師成長路上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