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可能是互聯網環境下已經被提的麻木了的一個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是造就了中國輝煌的一段“創業潮”。今天讓我們來聊一下新環境下“創新”這個詞。
借鑒麥肯錫對產品創新的分類:基礎技術創新、工程技術創新、用戶中心創新、流程效率創新。我們來聊一聊。
基礎技術創新是指各類新的技術性發明,比如電視機出現前的顯像管、手機出現前的通話技術。
工程技術創新是指整合了各類基礎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產品,比如手機、電視、電腦。
用戶中心創新是指滿足各類用戶體驗升級的創新運用,比如微信、支付寶,用戶體驗已經做的很棒了。
流程效率創新是指減少中間不必要流程的各類創新,比如小米減去傳統手機中間商的銷售營銷、相比傳統零售的電商都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提升了效率 。
隨著近幾年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效率被極大的提升,創新主要集中在工程技術創新、用戶中心創新、流程效率創新,比如小米、華為、蘋果、必要商城、紅領服裝。
我們知道華為和小米都是比較牛的企業,華為核心是靠工程技術創新提升消費者效用,從而獲得單品利潤(比如對手機芯片提升,小米只能做操作系統層次的能源優化),小米更多的是靠商業模式創新提高經營效率。
每年秋季,互聯網領域各類新產品都不斷被發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蘋果和微軟了。
如果你只是看熱鬧,對比哪家的產品更好,就很難體會到高手過招時戰略上的博弈了。其實雙方一直以來的基礎技術路線是競爭的核心。
在電池技術沒有產生質的突破前,關于計算能力,我們必要在性能與功能之間妥協。微軟和蘋果就像分別在一條跑道的兩頭(性能、功耗)往中心跑,以微軟產品為代表的(高功耗、高性能)待機能力在不斷提高,以蘋果為代表的(低功耗、低性能)計算性能也在不斷提升。兩個陣營拼命奔跑著,誰先跑到中心,誰就有機會贏得整場比賽。
但這場比賽中其實還有第三個參與者,電池技術。一旦電池技術突然有了突破,整個競爭格局力量均衡的狀態就將可能被打破。
所以,微軟和蘋果之爭,首先是基礎技術路線之爭。真正偉大的公司,都是賭對了一個技術方向,并且賭在了合適的時間上,因此享受了在最恰當的時候,因為基礎路線正確,而帶來無法想象的商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