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嘗試——《偶然的交錯》的煉成

前言

《偶然的交錯》這幅攝影作品,是本人第一次認真輸出的黑白作品。本文也是本人第一次詳述后期思路和處理過程,順便講解一些基礎知識和個人感悟。希望能給新人一點借鑒,同時也請大師斧正。

第一次輸出版本(2.2:1)

原片來源:2017年2月9日上午,在進入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前,注意到這個場景,快步跑過去,在早春的寒風中,用手機記錄下這個畫面。

本圖是作為“京東攝影金像獎”參賽作品來處理的。選擇這張手機片來處理并投稿沒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想參與此比賽時,忽然就想起來它的“交錯”。雖然手中尚積壓有許多照片未處理,但那些“正經”的風光、人像將來有空自會按期處理,而這個小景也許錯過本次契機就沒機會了。所以我更愿意將本作視為一種新的嘗試。

原片分析

錘子M1自帶相機拍攝的彩色jpg原圖(16:9)

1.左側的立柱線條筆直硬朗,向上延伸,且為實景。

2.右側玻璃映出的像柔和,有高光,且為虛景。

3.下方地面中,影子是立柱的繼續延伸,同理反光是玻璃的延伸,在光影交錯中會呈現四種類型的色塊,邊緣對比較強,線條斜直較有規律。

故而有剛柔并濟、虛實結合、明暗交錯這些特點在后期可以選擇性的突出。

現在來看作品名為“交錯”,顯然我將興趣點放在了地面的光影上,這也是為什么要處理成黑白的原因,即突出反差,摒除干擾。

于是就不得不提及本圖根源性的前期短板——沒有采用低機位拍攝。簡單來說就是沒蹲下拍,地面的占比、視角都使得主體表現力欠佳。不知大家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前景地面占比更大,光影長長的延伸到遠處,立柱、玻璃由于仰視微微向后傾,那應該會更震撼。

半年前拍攝時,原圖顯然只是出于記錄場景的“普通片”而非“藝術片”。這提醒我們攝影前后期協調一致的重要性。倒數第二章“臨門一腳,功過難辨”將詳述。

二次構圖

開工先修復傾斜、畸變,特別是對于建筑這很重要,如此多線條長距離延伸,一定要“橫平豎直”,這樣后面調整選區也有好處,具體操作省略。

下面進入第一個關鍵節點——二次構圖,即裁切。裁切是后期再創作的基礎,可彌補前期構圖不足,甚至可完全改變前期構圖用意。

本圖主要可以利用的特色還是地面的光影,所以要增強其表現力。這就需要我們首先拋棄掉頂部的柱子和梁結構。獲取藝術表現力與單純的記錄不同,它需要明確的主次關系,需要有舍才有得。

經過10次試驗對比才定下裁法、比例

最終采用寬幅面,來呈現分析中的左右元素對比,其介于當今電影兩種主流比例——1.85:1和2.35:1之間,采用2.2:1。成為標準的比例只是作為參考,對于藝術輸出來說不必當做束縛。

從嘗試裁圖到下面嘗試定調,我已直接使用標準黑白(指PS中加黑白調整圖層,默認參數)來觀察,摒除彩色的干擾,因為我們的輸出目標已定為黑白片。

定影調

按照經典的亞當斯“區域曝光”理論來進行判斷,原片為標準中長調,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

摘自李濤老師《不簡單的簡單攝影后期課》PPT

抱著實驗精神(這一點做什么事情都很重要,現在太多“伸手黨”),我們來試試看別的調性會不會帶來什么特殊亮點。鑒于我們已經定下畫面中的元素,恰當的表達他們肯定是需要有太陽的高光和影子的暗部的,用中調和短調都不太現實,所以我們就來看看“高長”和“低長”。

姑且算低長調
標準中長調
姑且算高長調,再往上調色階就要全斷了

顯然他們沒帶來什么喜人的效果,所以我們還是用最穩定的中長調好了,在中間調充分表現大部分細節,也有亮部和暗部的強烈對比,該亮的地方就亮,該暗的地方就暗。

控制反差

“反差”換句話說就是“明暗對比”。既然色彩信息都沒有了,那么宏觀上來看,反差就是唯一的核心表現力。這是黑白既好操作,又不好操作的原因。避免了多種多樣色彩的麻煩,對新手來說好上手,可少操心;而失去色彩的表現力后,普通圖片不那么容易出彩,這對于選材和處理經驗都提出更高要求。

1. 黑白調整圖層中的色彩滑塊

在Photoshop中最標準的轉黑白方式為,添加黑白調整圖層。其它的轉黑白方式及利弊在文末拓展閱讀中會有介紹。

黑白調整圖層的屬性中有多種色彩滑塊,可模擬鏡頭前的色彩濾鏡,控制不同色彩光線的通過率。膠片黑白攝影中,色彩濾鏡的運用十分普遍。比如通過紅鏡,減少天空藍色光的通過,從而壓暗天空,控制光比。如今數碼時代,大家普遍采用原始RAW格式先記錄最全面的信息,后期決定是否轉黑白、如何轉。

黑白調整圖層屬性面板(調整前后)

這里我輕微降低“紅色值”,較大提高“黃色值”,也就是把原彩色畫面中帶有紅色的部分,在當前黑白畫面中變暗,同理黃色的部分則變亮。這樣做的目的是把立柱稍稍變暗一點點,更扎實可靠;把地面陽光照耀的部分變亮,脫離原來過于溫和的灰。

?地面提亮前后灰度值(取樣方式5*5平均,值越小越亮)

地面的光影交錯中有4種區域——陽光直射、陽光直射疊加玻璃反射、立柱影子、立柱影子疊加玻璃反射,分別對應上圖中1、2、4、3區域??梢娫黾印包S色值”只會影響陽光照射區域。

這就是第一步不太精確的大范圍調整,相當于宏觀上增加了畫面的對比度。

2. 提亮遠景的山

遠景黑壓壓的山在此圖中沒什么用處,在明亮的天空背景中,出現濃重的黑色干擾近景,特別是使后排柱子立體感損失,被“淹沒”。我們要把它提亮,制造一種遠景在霧氣的高光中有點模糊的感覺,這在現實中很常見,是比較合理的。

我們很容易在一些黑白極簡攝影作品中找到類似例子,即把背景統統淡化,利用明暗分離層次突出暗的前景。

希臘攝影師George Digalakis的兩幅作品

與一般的自然風光不同,建筑的邊緣是非常明確的,所以在通過蒙版做局部調整時必須保證對邊緣的精確控制,也就必須借助精確的選區。這種精確是像素級的,有些開始做的不到位后來發現不自然的地方,可能需要再通過仿制圖章,甚至直接畫筆上色的方式對像素進行修繕。

借助參考線對山建立選區(注意此圖中玻璃上反射的山尚未選出,后續需選出)

此處由于立柱筆直的特性,基本可以在PS豎直參考線的輔助下,用多邊形工具把山選出來(后來發現鋼筆工具更好用,因為便于分步撤銷),作為選區,在曲線調整圖層上建立蒙版。先選后建蒙版的話,蒙版的選區內范圍就會自動生成白色,選區外為黑色(PS選區、蒙版基礎知識如需補課自行百度)。

曲線調整圖層,上拉曲線

然后自然就是提曲線,瞬間山就亮了。此外再加點自然的“斑駁”感:新建圖層,用濾鏡->渲染->云彩(可重復用多個圖層疊加,我疊了兩層),復制同上蒙版以控制只對山施加影響,只不過這回需用較高不透明度的黑色筆刷把蒙版中的白色區域刷暗,否則我感覺這個云彩圖層讓山有點過亮。

山提亮之后

現在可以看到處理后,遠景與近景的成功分離;后排立柱立體感增強,“脫穎而出”;于是整個畫面的層次感獲得提升。

增強質感

在接下來的操作中,你會發現其實這里所謂“質感”還是通過調整反差來增強的。只不過相對于上一章的宏觀調整,這些操作和效果都更接近微觀,故而分開來談。

接下來的局部調整,我們需要遵從一個光強分布的邏輯,以防只顧局部而擾亂整體,從而保證整體格局的和諧統一。

簡單來說呢,就是左上角天空是太陽方向,最亮接近純白;右上天空稍暗;左上最接近太陽的地面,以及右面三扇大玻璃中最左的頂部,這是最亮近景;最暗是立柱正面、立柱影子... ...

畫面灰度值(藍色為上一章提亮地面陽光后結果,值越小越亮)

上圖中灰度值省略了百分號,對應于下圖“黑色”百分數。我們順便繼續引入“區域曝光法”中,亮度對于質感的影響。

摘自李濤老師《不簡單的簡單攝影后期課》PPT
此表亮暗區域編號與上圖PPT相反

地面亮部的灰度從二十多一直到六十多,亮度橫跨5個區,覆蓋中間調,是重點表現細節信息的地方。地面左上方,遠遠的最亮區域亮度不超2區,依然可以保留細節。影子和柱子的正面則要“坐實”,不必擔心細節。

此外,后續將會提亮玻璃,其最亮處亮度可與地面最亮處持平,即PPT圖中的2區與3區之間(上圖中VIII、VII),可留存部分細節,但對于光滑的玻璃來說細節不重要。因玻璃中存在大量暗影,故不必擔心其整體過亮或缺乏對比。

1. 地面的細節銳化

地面石板經過打磨沒有大的凹凸,但是仍有較細粗糙表面的花崗巖,而非拋光大理石,可以通過“精細銳化”銳化的方式,為其增強質感?!颁J化”就是在增強微觀反差、邊緣對比度。

“精細銳化”的具體操作是,先用較大半徑做一次USM銳化,將大的線條(如石板之間的縫)凸顯;再用較小半徑做一次USM銳化,將小坑洼細節突出。

由于畫面是寬橫幅,前景地面在視距感受上距觀者不近,所以要進一步凸顯這種質感才便于察覺。我們再采用“表面銳化”的方式,原理為:復制兩次圖層,下面圖層表面模糊后,用上面圖層減去下面,即得到那些“不模糊”的“顆粒”細節,疊加在原始圖層上。實際執行中,我是用雪人插件里的工具一鍵實現的。這個方法效果強烈要注意控制圖層透明度(我這里用的70%)。

銳化過程對比

地面要保持由近及遠逐漸模糊的空間感,這是利用質感分離層次,所以遠景地面不必銳化,只需選出近處區域。立柱影子也被選進來,一起銳化,于是暗部產生很多噪點,我們還需把影子用鋼筆工具選出建立選區,進行降噪平滑。

銳化區域(Shift+Alt觀察蒙版)
降噪區域(Shift+Alt觀察蒙版)

2. 玻璃的光澤

玻璃自然要賦予它玻璃該有質感——透亮的光澤。我首先嘗試了“明度建筑”調整法,發現在這么短的長度上,且玻璃還映出很多雜物的情況下,不能類比摩天大樓的玻璃幕墻,效果不明顯。

之后我還嘗試了把玻璃上映出的雜像抹去,使其完全變光滑。但一是整體畫面非極簡風格的前提下,它會看上去很怪異;二是參賽要求后期處理不能影響真實性的判斷。或許是我手法還不到位。

試驗抹平兩面玻璃外加一點“明度建筑法”漸變的效果

所以目前就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添加一個白色填充圖層(透明度37%)?;蛘哌x擇直接拉曲線提亮,效果也類似。此步配合使用了明度蒙版,適當消除對暗部的影響,從而加大玻璃上的對比度。如果不加蒙版也可以(那就一定要用曲線,填充白色效果過于強烈),那便是選擇平淡化玻璃上的暗部映像。

最后玻璃也要整體降噪,修復玻璃的光滑感。

3. 立柱的立體感

增強物體間的明暗對比,能夠使物體間彼此分離,突出層次感;增強物體內部的明暗漸變,塑造反光特性,能夠突出立體感。

立體感

這里在立柱正面不變的前提下,適當提亮立柱的側面,通過刻畫兩個面對光線反射的不同來增強立體感。適當拉曲線提亮,選出所有側面建蒙版控制。后面5個立柱側面實在太暗,單獨選出來,再建一個曲線調整圖層輕微拉一點點,且透明度25%,亮度保持不超過前面的立柱。

立柱側面區域(Shift+Alt觀察蒙版)

因為立柱均屬于暗部且手機畫質不佳,原來就有不少噪點,所以最后還要記得對所有立柱正面、側面降噪。不過不用降到和玻璃一樣光滑,雖說在暗處較難察覺,也要適當留下一些粗糙感。

-- 關于圖層管理

順便介紹我的圖層管理方式,其宗旨是各個局部的調整相隔離,做到隨時重調任意局部后,效果即呈現在最終整體畫面上。這是為避免,想修改之前調過的圖層時,因其整體被蓋在下面,新效果不能呈現到上層。工作流如下。

處理另一個局部前,在此前基礎上蓋印得到新圖層。此時下層全部效果被“鎖定”進新圖層,再調整下層已無法展現效果,為做到各組“隔離”我們要“解鎖”。方法就是通過蒙版選出當前要處理區區域,其它區域蒙版均為黑色,于是下層其它區域就“透”上來,完成隔離。這意味著,每個普通圖層都要有蒙版控制;調整圖層要么也有蒙版,要么酌情選擇“剪切到圖層”(也就是只影響下方一個圖層)。

部分圖層;銳化在智能對象上做也是為便于后面隨時變動

修飾瑕疵

其實這步工作一般是同矯正畸變一樣作為最前面的預處理,不過這次前面都在“高談闊論”思路、方向,所以瑕疵留到后面來修補。另外之前處理過程中也會產生些遺留問題,比如沒處理好的選區邊緣。

玻璃上的一些瑕疵,其它位置的略
此處陰影遠觀像是柱子被啃了一口、彎了,需矯正

最后一點是情懷

至此就基本完工了。再觀察畫面,光線有些冰冷,缺一絲溫度,我們可以為陽光增添一絲暖意。用曲線工具分通道調整,在高光區域將紅色輕微提高,藍色曲線輕微降低,再把圖層透明度控制到40%,就為畫面增添了褐色調。

從理論上來講這張圖片不再是純粹的黑白了,但實際上是有暖調黑白一說的,可理解為某些膠片的特色,或者舊化后的黑白相紙效果。

原片
裁切后,PS黑白工具直轉(默認值)
處理完細節
增加褐色調

臨門一腳,功過難辨

如果你認為這就結束了,那未免過于平淡。好的故事總是充滿戲劇性。

當我拿著如上版本在圖蟲上傳,添加描述,就要按下發布按鈕時,看著自己所寫的分析,我又猶豫了。

一個念頭告訴我,這寬幅右邊的玻璃過于分散注意力,其中的虛像雜亂又不能抹去,可以再大膽點去掉。我當時是這樣考慮的:對于常見的自然風景接片寬幅作品,通常畫面兩端的景物(例如遠山)真實位置相距較遠,即使兩端在色彩、質感上相差較大,也很正常;但是對于此片十米范圍內的建筑物來說,這立柱、玻璃、地面“三分天下”的局面似乎實在讓人無處聚焦,恐要有所舍棄。

裁掉玻璃前
裁掉玻璃后,留到門以交代反光來源,或許可再多留一道玻璃。

征求了一些朋友的意見,各執一詞。最后還是一狠心投稿裁掉玻璃后的版本,稍顯倉促。到現在也不好說究竟哪個更好,但我不知哪里來得一絲悔意。畢竟小時候老師告誡我們,交卷前臨時大改都是錯的。可以看到右側光影來源的削弱,減少了反光的延伸感,也減少了畫面中央的交錯感。二次構圖時對左右的保留量考慮過這點?,F在這樣做可能有違初衷,可創作周期跨兩周多,期間工作繁雜,記得永遠不要小看善變的人心~

歸根結底,會有這樣爭議的原因還是前期拍攝沒能采用低機位來凸顯地面,不然左右立柱、玻璃只會是很好的陪襯與光影來源的交代,根本犯不上干擾。

其實比賽不重要,我已有機會將兩個版本共同呈現給大家,大家也可一起探討。在這里借機想要強調的還是攝影前后期協調一致的重要性。真正優秀的攝影作品,通常是拍攝前就先有目標意向;前期拍攝時等待最佳時機,盡量為后期創造條件;后期處理時向著目標再加工增強。一些新聞紀實類抓拍除外,但我相信很多新聞紀實作品也是作者早已明確主題,之后在盼望著一個表現形式。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袁毅平老師創作《東方紅》,從立意到發表用了3年時間。當他確定主題,心中已經有圖景之后,便只需尋找一個最佳的時刻,用技術去“完結”它。于是1961年8月的一天來了。

袁毅平《東方紅》(1961)

袁毅平談《東方紅》的誕生

結語

于是我們看到《偶然的交錯》這樣一個普通作品普通的誕生過程,沒什么恢弘氣勢,也沒什么力挽狂瀾,有的只是靜靜地積累與一些簡單地陳列。我希望能展現,“創作者都是帶著鐐銬跳舞”這一真理。

以攝影為例,前期有前期的局限——天氣、地理位置、人的干擾、行政管制等;后期有后期的局限——前期拍定,后期技術有邊界,除非完全“作畫”。

我們必須學會在困難中尋求突破,必須靠著執著追求與不懈努力,才能換來最終成果。《偶然的交錯》如是,任何創作都需這樣煉成。

這篇文章也是本人在百忙之中,創下除論文外所寫字數最多、時間跨度最長文章的記錄(單位本職工作加班,簡書還被人催稿)。這是又一次新的嘗試與突破。

* 2019年12月移入新文集“照片講給你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照片名稱:調出照片柔和的藍黃色-簡單方法, 1、打開原圖素材,按Ctrl + J把背景圖層復制一層,點通道面板...
    瀟湘妃子JC閱讀 4,277評論 0 17
  • 30種PS技術,讓你的照片美到不行! 自從有了“PS(Photoshop)”以后,很多事情變成了可能,你可以上九天...
    八爺君閱讀 3,232評論 3 45
  • 如果你是初級階段的水平,熟讀此文并掌握,馬上進階為中級水平。絕對不是廣告噢。 常見技巧 經典的Photoshop技...
    打豆豆閱讀 9,580評論 0 81
  • 以PhotoshopCS6為例,共包括以下六個方面詳細筆記一、PhotoshopCS6的安裝二、色彩模式及其像素概...
    委婉的魚閱讀 16,355評論 63 352
  • 在電影里,一把吉他,一間教室,一場偶遇就是一個故事。在現實里,它只是個故事,故事會結束,生活會繼續。 我身邊的朋友...
    林HY閱讀 275評論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