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讀書| 從讀書開始?嘗試不粗糙的生活
(1)
想象這樣的場景:
晨曦輕輕灑落,由著光線繪出了神圣的十字架,透過十字架的空隙,你能望見青蔥的葉子在隨風自由地搖擺,唱詩班的贊歌就舒緩地飄蕩在耳邊,你感覺到自然,感覺到放松。隨著光線,十字架越來越明亮,外部世界浮泛的喧囂早已讓位于敬畏與靜默,你似乎看見了希望,你雙手合一,祈禱救贖。
這幕場景出自光之教堂的紀錄片,是安藤忠雄的最著名教堂設計,是他教堂三部曲中,自己最喜歡的,因為我曾感知到了它的力量,是令人幸福的建筑。
(2)
為何「光之教堂」會令人愉悅,感到幸福?建筑與人的幸福之間到底有何關系呢?
德波頓的《幸福的建筑》告訴了我們一個答案,其實建筑是有生命的,它安靜地與我們對話,如一樹一花,當我們的精神被慰藉,此時的那個建筑對于我們來講就是幸福的,就是美的。
(3)
建筑與人的幸福之間關系的核心在于,對話。與建筑對話是怎樣的體驗,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個過程:痛苦、感知、喚醒。
眾多美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的對話中獲得它們價值的。歷經一番苦痛是欣賞建筑之美的非同尋常的先決條件之一。所以要真正被建筑之美打動,我們須得具備一點悲痛。其實我們總是能體會痛苦,因為我們幾乎一直處于不平衡的危險狀態中,厭倦與激情,理智與情感,單純與復雜,安全與危險,樸素與奢侈。在極端中尋找中庸,我們會慢慢開始忘記我們曾有雄心壯志或是感覺精神煥發、胸懷希望的所有理由。于是我們期望我們的建筑就像一種精神氣質一樣促使喚醒我們成為一個更有希望的自我。
建筑是有精神氣質的,一幢偉大的建筑會向我們講述從容、力量、平衡以及優雅,你看即使是最簡單的線條,都能給人不同的印象。比如直線看起來穩定,曲線則顯得浮華,如果是鋸齒形的線條,則讓人感到煩惱。
認真感知建筑的氣質,不經意會被某個美的建筑吸引。而我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我們察覺到它包含了可以體現我們內心深處那些尚在陰影處的憧憬的某些品質,而這些品質正是我們個人所缺乏的。
所認為的美的建筑其實就是另一個你,它喚醒我們理想的自我以及我們內心重要的、易于迷失的側面。通過感知建筑,那些我們自身之外的價值觀,鼓勵并加強我們內心渴望的所在。
(4)
自己之所以被光之教堂打動,正是因為那時自己看了鄭念的遭遇,一段荒唐殘忍的往事,又聽到朋友念道他的朋友自從天津爆炸到現在,依然昏迷,人事不醒。自己設身處地想想,于是就特別難過,傷感所處的世界真是糟糕透了。恰巧那天晚上在研習建筑紀錄片里看到光之教堂,隨著鏡頭緩緩拉進,光、風、希望,所有建筑存在的一切都在寬慰著自己,雖然只有一分鐘不到的鏡頭,但足以令我寧靜下來,不再焦慮,好似一切無力和遲鈍都消失了,感覺又充滿了力量,定業所在,當坦然處之,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不焦慮未來,認真當下。這就是建筑的意義,這就是幸福的建筑。
愿你在低落時,得以建筑的慰藉。
*****
部分文字摘自德波頓《幸福的建筑》
所提的紀錄片可移步觀看(日語,無字幕,可直接滑至00:40開始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2MTEyNDEy.html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