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王子安的《滕王閣序》帶我走進了中國古典散文的殿堂,那么崔顥的《黃鶴樓》就是中國古典詩歌上的絕唱,他把黃鶴樓壯觀的景色描述的使人身臨其境,把詩人懷鄉的那種愁緒闡述的淋漓盡致。這首詩千百年來有著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黃鶴樓的鎮樓名篇自然是崔顥的《黃鶴樓》。樓因文名,文以樓就。在詩書中邂逅過多回,傳說的故事,前人的吟誦,史書的記載,系住了千絲萬縷的情懷,追尋了多少個季節的夢,在這柔柔地微風中恣意的呼喚。我輕輕行走于蒙蒙的細雨之中,懷揣著虔誠的夢想,懷揣著美好的向往,我要和你緩慢地來赴這場緩慢的約會……
初見黃鶴樓
初見黃鶴樓,蜿蜒迤邐的長江映入眼簾。傲然聳立的黃鶴樓,背倚青山,面臨大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與滔滔江漢、莽莽龜蛇共同構成融“江、山、樓”三美合一的奇景圖。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內涵,使它與岳陽樓、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贏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一個以一千七百年的歷史時空,向人們展示一個飽經蒼桑的故事,一個有著歷代名人的足跡與筆墨,向人們訴說著一個不朽的傳說。這個魂牽神繞的千古名樓給了我無盡的悠思與遐想。
黃鶴樓是隨歷史的遷移而變幻它的風采,無論是宋樓的雄渾,還是元樓的堂皇,無論是明樓的雋秀,還是清樓的奇特,黃鶴樓的風采依舊,黃鶴樓的風光依舊,黃鶴樓的風神依舊。不然怎么會引得孫權在此筑城,崔顥在此題詩,李白在此擱筆,岳飛在此誓師呢!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唐時名聲始盛,這主要得之于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詩句。宋畫《黃鶴樓圖》再現了宋樓的面貌。圖中黃鶴樓建在城臺上,臺下綠樹成蔭,遠望煙波浩淼。中央主樓兩層,平面方形,下層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與配樓相通,全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偉。宋之后,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幾年。
在綿延上千年的時間里,黃鶴樓屢毀屢建,就是濃縮了的沉重的一千七百年的中國歷史。“屢毀”,顯現了封建王朝的盛衰興替,黃鶴樓飽經戰火的無限滄桑,人民遭受的次次蹂躪;不得不心痛的承認,我們這個正在經濟蹣跚起步的民族,實在不是一個善于保護史跡的民族,多少珍貴的古跡,不僅是毀于歷朝戰亂,更多的是毀滅于近現代的愚昧無知。而歷史,正是一個民族的根啊!“屢建”是為了見證我們這個同樣歷經坎坷的民族的歷史。黃鶴樓絕不是沒有生命的建筑物,絕不僅是沙、土、水、漆、琉璃等的混合體。在這個雨天,我如此真切的傾聽到她喃喃的靈魂低語,我開始觸摸到她本質真實的細微一角,活在懷古探幽的心魂里。就像長江哪一天流進最后一滴水,它也活在炎黃子孫的腦子里。因為它已成為中國血脈的一部分。
看長河落日,整座武漢城沉浸在黃昏的煙霞里,是誰將情感放逐在遼闊無邊的天空下,讓今人在浩瀚的煙波里生出懷古的惆悵,又給后人留下了大江東去的想象。
時光是美麗的,它記得昨日瀟湘水云的故事,哪怕落滿歲月的塵埃,卻依舊帶著透明的記憶,收藏了來往路人的靈魂,讓他們在清醒中迷離,又在迷離中感動。每一個背影的轉身離去,都會有不同的錯過,在這里歷史是樓臺的過去,而樓臺又成了歷史的追憶,那么多光陰隨著江水悄然離去,那么多風物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珍惜。
風景是歷史中一種真實的存在,而過客只是時光里散落的塵埃。每個人,都是帶著一種虔誠的心情來品詩。品味那首經久不衰,夾著濃濃鄉愁的詩。這種尋根的腳步,走了千萬年,始終行走在神州大地上,回響在人們心里,凝聚成一種強勁的音符。也正是因為有了對于未來,對于精神上唯美的追求,我們的精神世界才會變的更瑰麗多姿。
又見黃鶴樓
又見黃鶴樓,游走在晨風細雨中留連徘徊,細看,黃鶴樓周圍山青水秀,雨中更顯翠綠蔥蘢。路過苑內的綠竹垂柳、萱草奇石,走近麻石臺階、明軒曲廊,不遠處迎面有一池碧水,那九十九只仙鶴并未遠去,好像正在雨中戲水翔舞,池內假山依舊兀立,睡蓮似乎沉寂未醒,卻見偶爾有紅鯉含落雨游戈。
黃鶴樓的鐘聲發出渾厚、綿長與遠古的聲響,營造出崇高靈性的氛圍。鐘響的時候,仿佛可以在空氣中忽然開啟另一面空間。它不暴烈,只是在天空里開一條縫,然后緩緩地震動,另一個世界就在這和緩的震動之中漸漸敞現,讓聽者從此也發現彼世的存在。難怪那么多的宗教音樂都喜歡使用鐘,它的聲音就像一個啟示,告訴我們神圣世界的存在。
浩瀚的江風吹過,吹去權勢利益、爾虞我詐、名利浮華。心中最后的一絲私欲也已消失。在潮濕的風中,能引起人們對生命深層意義的思索,究竟我們要魂歸何處?我們精神的家園在哪里?
每一次的攀登,都在尋覓一個純凈的歸依。在不停的展望、攀登、回顧、總結里,對自己下一段人生的探索和思考。無論生活多忙碌,都該去尋找一方屬于自己的凈土。無論身在哪里,都要為心騰出一片寧靜,守望好自己心靈的這一片凈土。
千百年前那個長衣飄飄的崔顥,極目八方、憑欄遠望自己的家鄉。誰也不知道,他究竟領悟了什么。也許無意中,他一下撥開了眼前攙雜在生命中的迷霧,在他的眼前,有了一個新的世界:有塞外的白雪飄飛,有萬古不滅的雄渾。頓時,他知道了自己的根要扎在哪里。
自這一刻開始,他的生命變的更為純凈;在他的筆下,生命的旋律開始出現了雄渾一面。而在他的腳下,萬古奔流的長江,卻依舊江水滔滔,不為之改。云端飛來幾只仙鶴,翩翩而舞,興之所至,他引嘯招來仙鶴,那一聲長嘯,破霧逐浪,回蕩于史冊,透過時間的局限,回響千年,時至今日。
駕鶴遠去了,不盡的江邊古道上,天風浩蕩、秋霜正濃,一縷來自邊塞亙古的召喚,正激蕩萬里,呼聲中,越發顯出那一方凈土的蒼茫。而沉醉的此時,我們的靈魂的凈土又在哪里呢?
來過的人萬萬千千,相信許多的人來到這里,都是懷著風清云淡的心境,放下對世間名利的追求,他們登樓望月,看煙波江水,并不希望會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足跡,然而事是就是如此,當你沉迷于仕途功名,耗盡心力,到頭來反而是一場慮空。而你淡泊名利,寄興山水,相忘江湖,卻是不留名處自留名。
有鳥兒打樓臺掠過,驚醒了檐角的風鈴,也驚醒了沉醉的旅人,借著飛翔的翅膀,再賞壯麗的山河,過往的瞬間,只覺得年華虛度。每個人都是帶著不同的情感來追溯過往,探索未來。今日再上重樓,又會以新的思想去追尋唐朝的風物。人生本是這般,因為不復返,才覺得充滿了多姿的傳奇,才會留下無邊的向往。
黃鶴樓,這么多年,只是平和的看著風月江天,看著世間的離和悲喜,心境已被歲月打磨的溫潤似水,來過的人都不能將你忘記,而你也無需記住誰曾來過。當逝去的風景已無處尋覓時,更應該珍惜眼前的遺留的美麗,而不必多年后再來一次悵惘的追憶。我們在沉靜中積蓄由內而生的力量,靜默里沉淀過后的飛躍,在寧靜里歷練成熟,讓生命成為一朵清凈無染的蓮花。
再上黃鶴樓
再上黃鶴樓,更像是故人的再度重逢,有著熟悉又溫暖的感慨。
每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樓都是所在城市的文化靈魂,凝聚著各自城市的歷史文化、民情和社會形態,是城市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所在,“樓”不僅是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更是一種杰出的文化景觀。黃鶴樓帶給人們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于靈魂上的觸動,而不僅僅是一方景色給予的感官享受。這里已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一處文化的堆積,多與歷代詩文名篇共生共榮。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筑的精品。它處在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迎合了中華民族登高取吉的民俗和親近自然,崇尚超脫的觀念。登黃鶴樓使得天人合一的意象互滲互融,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珍貴財富,是厚重的歷史文化的象征,它承載了古代文人與士大夫的極高文學造詣,和主流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悠久的名樓文化見證了華夏民族的歷史滄桑,那醇厚、精深的文化底蘊陶冶著歷代仁人志士的情懷,奇巧精美的建筑藝術,滲透著民族建筑的精髓。
自唐代起黃鶴樓就是江城的一個標志,以其高大的形體氣勢勾勒出城市的輪廓線。與植根于道家道教的傳說、千百年來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的文化活動存在更密切關系。
自宋代始,黃鶴樓不僅承擔旅游勝地的功能,也是官方的接待處和臨時的官署,明清時期更是地方文化復興重要的一部分,濃縮了中華山水之勝,還展示了國家危難時期仁人志士的熱血與豪情、抗爭與信念。
在明清兩代,人們心目中的黃鶴樓建筑已不僅僅是一座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而且成了“太平盛世”的象征,關系到民心向背和社會穩定。所謂“蓋茲樓之一興一廢,而國家之興敗,人心之悲愉系焉”。
到清末民國之際,黃鶴樓已成為武漢城市象征物。城市象征物是一座城市的獨特標識,是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淀。透過這些地域符號可以探尋出一種文化、一種歷史、一種精神。人們通過某種“象征物”對城市產生獨特的記憶,從而來認識了解這座城市。
中國的文化與歷史不是寫在教科書里,而是寫在名山大川、樓臺亭閣里。無論黃鶴樓毀廢了多少次,但它從未在人們心目中消失過,這不能不歸因于歷代黃鶴樓詩詞鑄造的一個詩情畫意、巍巍峨峨、悠悠渺渺的文化黃鶴樓。《黃鶴樓》一詩經時間的沉淀,已是中國古代共同的文化記憶。可以說崔顥的黃鶴樓和張繼的楓橋一樣,早已成為一個文化坐標。
建筑不僅要向天空開放,更要向人類的心靈開放。地標建筑不僅僅是單純的建筑所在,其本身富含的精神文化內涵更能體現建筑的意蘊。現實中的黃鶴樓毀損了,但文本傳統里的黃鶴樓仍不斷被復寫,登樓者任意游移于黃鶴樓的現實構作與想象世界間,感物興懷,觸景生情,這便是文字和文化的力量。視覺上的黃鶴樓在這里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黃鶴樓在詩人的眼里已是一個象征符號,是一幅心理圖景。“問黃鶴,已成千古;唱大江,更上一層”,黃鶴樓是一個引子,詩人欲借它尋覓解開思想郁結的門徑。文人士子們為此樓文化高度的增長貢獻了自己最大的才情。他們的傳唱使這座名樓在后世形成更大的文化影響。
從最初的軍事哨樓到游覽勝地,再到城市地標,黃鶴樓功能的漸次轉換,演繹著這座城市的過往與傳奇,揭示了武漢地方的精神和文化樣態,也是理解這座城市社會生活與文化變遷的鑰匙。
城市地標的塑造,是需要強大的力量來維持的。神仙傳說賦予了黃鶴樓縹緲動人的美感,把黃鶴樓巧奪天工之美與道教神仙的神異事跡相融合,將它的自然美提高為藝術美,給黃鶴樓增輝添色,激發人們無邊的想象,給人極大的美感享受。我們也不難看到黃鶴樓之聲名日顯與詩文的聯系。而詩文之立意,很大程度上靠想象的奇絕,神仙黃鶴的故事正好滿足了這個需要。很多給后世留下印象的黃鶴樓詩文,都編織進仙人的身影,這就構成了一種反饋的力量。在黃鶴樓的紀年表中,傳說與詩文互為依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民眾的歷史記憶。
黃鶴樓固然是唯美、雄奇、獨具特色的,但它畢竟只是一座樓,如果沒有這些神仙傳說、詩詞名篇,它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那份靈動。正是古往今來這些持續不斷的文化活動賦予它非凡的品格和價值,而這些品格和價值,早已升華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表征了。
相信黃鶴樓的文化傳承會一代接續一代,一代超越一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細水長流的日子里慢慢地積淀出成熟的風骨,打磨出圓潤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