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微信朋友圈一度被一條“溫暖”的信息刷屏。往常看到愛心接力,內心都充滿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感動,可這次的這份“溫暖”有點沉重,因為需要溫暖的不僅僅是故事的主人公,興許還有兩位老人懷揣著一份長長的愧疚。
失去一個手臂,對于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是怎樣的一份疼痛,這兩天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從未有過和有過卻失去,是不一樣的痛,習慣了用右手拿筷子,習慣了兩只手一起堆積木,突然有一天,睜開眼睛,看著滿眼淚水的爺爺奶奶,你下意識的或是被隱隱的刺痛側過臉看到被包扎的肩膀,孩子,我心疼你,不知道那一刻,你是否懂得,你將要改變你日常的習慣,你要學著用左手寫字,用左手扣紐扣,雖然很多很多的勵志故事告訴你,你與所有的人一樣,別人能做的,你也可以。沒錯孩子,的確如此,盲眼的姑娘可以用手觸摸讀世界名著,輪椅上的小男生一樣可以看世界,所以,不用灰心,痛過哭過之后,堅強起來!興許,和你說堅強,還過于早,我更希望,你真的還不懂,不懂“習慣”二字,你依舊可以用好奇的眼光看著此刻不一樣的你,因為傷痛,我自認為,你越晚知道,越好!幼小的心靈,不要太早背負痛苦,雖然此刻你注定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了。
好想變成一個善于編童話故事的阿姨,給你編制一個“折翼天使”的故事,好想你聽完故事后,依舊用明亮的雙眸,看著爺爺奶奶,不要求你安慰哭泣的奶奶,不奢求你依舊可以像以前一樣無憂無怨,只希望“失去右手”對你造成的傷害越小越好!
雖然,心底一遍一遍告訴你,要堅強,可是作為大人的我們,清清楚楚知道,堅強的背后,是你汗水和淚水澆灌才砌成的堡壘,這座堡壘,經得起多大的風雨雷電,還無從知曉,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你的未來,需要付出比常人多一倍的努力!孩子,小小的孩子,為什么,這多出一倍的努力需要你去背負呢!
朋友圈的愛心,一條一條的刷著屏,多則上千少則十幾,家長老師自發在朋友中募捐,孩子,大人們能做的,只是想讓你的治療更通暢,大人們能做的只是盡量讓你在失去右手后,能感受很多右手傳遞的溫暖,大人們能做的,就是給你鼓勵給你加油,孩子,我們偷偷抹著眼淚,對你說:堅強!
堅強二字,對于一個孩子,讓他去接受比讓一個背著負罪感的老人,我想,要來的容易吧!
不敢去想,爺爺看到孫子殘缺的右手,會承受多大的自責;
不敢去想,奶奶看到躺在病床的孫兒,老淚縱橫;
不敢去想,父親、母親會否責怪老人;
不敢去想,孩子未經過心理疏通,會否有埋怨二老的隱患。
最怕得是二老在無數個夜晚偷偷抹淚;最擔心的是,二老帶著深深的愧疚渡過余生。
留守兒童,你的身、心誰為你們負責呢?
我們不忍心責怪需要為溫飽奔波而背井離鄉的父母;我們不忍心責怪缺乏安全常識的老人;作為父母,你們在外想孩子想到流淚,無處訴說;作為老人,你們的腳力跟不上孩子日益長大的體力,你們不忍對兒女抱怨。可問題的根源在哪呢?
去過一所留守兒童之家,一棟樓,一輛車,一到兩個不怎么專業的老師,但好歹,一顆顆孤單的心,在我看來,可以稍稍給予彼此溫暖。雖然,對于這所盈利性的“家”,有很多抱怨本能性的認為有很多的不足,但是,給留守兒童一個“家”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對于安全隱患足夠重視,對于孩子心理健康能夠及時疏導,我想,還是很人性化的。真心期盼,這樣一個“家”的到來!
在外的父母,拋開現實的無奈,多希望你們盡早回到孩子身邊,或是把留守的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孩子第一次說話,孩子第一次攀爬,孩子第一次考試拿到滿分,孩子第一次~~太多了,從心底講,我不想把這么多第一次赤裸裸的放在你們眼前,因為大部分的你們,是迫于無奈而離開孩子的身邊,但是,期盼你們早日與孩子老人團圓,讓留守變成守候;
老人,希望你們將自責變成更多的愛,對孩子的愛,對自己的愛,因為不是你們不想讓留守的孩子更好,只是很多時候,你們有心無力!請不要在失眠的夜里哭泣,因為折了翼的天使,也會傷心,他們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因為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老人,我們心疼你!
孩子,哭泣完,勇敢起來吧,和爺爺奶奶一起,和爸爸一起,路雖曲折,但終有美景,請記得,折翼后,你依舊是可愛的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