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到了高考報志愿的日子了,孩子在糾結,家長也在糾結,到底要選擇哪所學校哪個專業專業成為了雙方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學什么設計,哪個東西學出來沒幾個能吃上飯的?!?/p>
“可是我就想學設計?!?/p>
“不行,必須上師范,你一個女孩子學什么設計,上個師范,畢業安安穩穩的在學校當個老師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我一點兒也不喜歡當老師?!?/p>
“喜歡能當飯吃嗎,重要的是師范畢業就可以去學校當老師,這是個鐵飯碗?!?/p>
每年有多少孩子在家長的逼迫和引導下選擇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孩子胳膊沒有拗過家長這個大腿,只能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一點兒規劃,一天天在迷茫中度過。
他們四年所學習的知識要么是曾經一點兒也不了解的,等到大二、大三慢慢發現這個專業自己一點兒也不喜歡,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已經這樣了,就只能渾渾噩噩的讀完大學找工作了。要么是從一開始就明白這個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自己做不了主,從大一就放棄了學習,將就的過完整個大學,一畢業立馬轉行,從事和自己本專業沒有一點兒關系的職業。
這樣的大學讀完又有什么意義呢?為什么家長不在剛一開始就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選擇自己相對來說感興趣的。從大一就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好的規劃,認認真真的讀完整個大學,學好自己應該學習的專業知識,一畢業就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
再說了有句話不是說既來之則安之么?報錯專業的孩子們,既然已經到了這一步,既然換專業不現實那就學著接受這個專業。
慢慢的試著平常心面對這個專業,靜下心了解一些這個專業到底是做什么的,了解一下這個專業的前景?;蛟S你會發現這個你本來不喜歡的專業其實也沒有那么糟糕,或許你用心學了之后會對他感興趣的,或許成績還能很棒的。
認真了解了,用心學了,等到大四畢業的時候才可以有一份對得起自己的工作,不然時間浪費在打游戲,迷迷茫茫上面等到大四你要面對的就是失業在家。伸手繼續花著爸媽的錢,繼續聽著爸媽的嘮叨。
家長給孩子多一點信任,放開手,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孩子們對爸媽多一點理解,用心面對和規劃好自己的未來。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