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旅行青蛙”游戲火爆網絡,身邊朋友一個接一個地變成“養蛙人”。朋友圈每天都被曬出的青蛙旅行照、青蛙帶回的特產、為青蛙準備的行囊刷屏。這樣一款貌似簡單的游戲能夠一夜間風靡全球,這樣一只我行我素與主人互動不多的小青蛙能令人如此牽腸掛肚,實在令人始料未及。
說實話,對于這類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沒有情節無需燒腦的游戲,一向都不是非常感冒。但是這幾天看到朋友圈刷屏似地“曬蛙”,看了朋友推薦的游戲介紹和網友整理的攻略,覺得這只號稱“治愈系”的小青蛙似乎還真有點與眾不同。
1.那只青蛙背后其實就是孤獨的我們
其實,這只在虛擬世界里我行我素安靜地做著自己事情的小青蛙,像極了現實生活中孤單而又無助的我們。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我們每天都是忙碌而充實的,但內心也是寂寞和孤獨的。
當結束一天工作的勞碌奔波過后,托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冰冷的住所時,這種孤獨感會愈發強烈。一個人站在窗前,夜深人靜的夜晚,異鄉陌生的城市,來來往往的車流,閃爍變幻的燈火,無盡的空虛和寂寞。拿起手機想要打個電話,翻了半天卻不知道究竟打給誰是好;朋友圈列表人的數越來越多,能夠隨時傾訴的對象卻反而越來越少。
于是,我們只能像游戲里的小青蛙一樣,漸漸地習慣以佛性心態看淡一切,習慣每天一個人吃飯、孤單地玩耍、安靜地看書,閑暇時削削木頭(玩玩手機),把心事寫進日記封存;積攢了足夠的能量后,獨自背起行囊再度出發,繼續踏向茫然未知的旅程。
也許正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份孤獨感,讓我們需要一只小青蛙作為情感的寄托,讓我們能夠體驗那種“惦念一個人”心情。我們玩的不是青蛙旅行的游戲,而是我們自己孤獨的心情。
所以,與其說我們在以母性的視角看待小青蛙,不如說我們是懷著憐憫心態看待我們自己。養蛙熱潮的興起,表面看是我們在無聊地打發和消磨碎片化的時間,背后卻是獨在異鄉浪跡天涯的漂泊感,和陌生城市獨自生活的孤獨感。
2.那只青蛙身上寄托了我們渴望逃離的無奈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高強度的工作,使我們每個人都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面對沉重的生活負擔、繁重的工作壓力,也許我們都曾渴望逃離,想要逃避每天無休無盡的工作和勾心斗角的爭斗,去過一種安逸閑適、隨心所欲的生活。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總是很骨感。面對殘酷的生存壓力,我們還是不得不每天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孤獨地行走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為了心中的夢想拼盡全力奮斗不止。
近幾年,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令無數人對心目中的遠方心馳神往。可在如此多的壓力和羈絆下,說走就走的旅行哪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一言不合打起背包說走就走的旅行,仿佛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那么虛無縹緲不切實際,于是我們只能每天循規蹈矩地沿著既定軌道一路向前。
都說,越是自己實現不了的愿望,越是想讓別人替自己實現。就像父母如果年輕時有什么理想沒有實現,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地讓兒女替自己實現一樣,其實我們對那只青蛙的期盼也是如此。
每天在家看看書寫寫字,閑暇之余削削木頭想玩就玩,食物來了想吃就吃,睏了累了想睡就睡,一言不合說走就走,這該是多少人心中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游戲里的那只小青蛙,其實就是按照我們的愿望,活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
3.那只青蛙的存在滿足了我們對朋友的幻想
游戲里的這只青蛙之所以被稱為佛系青蛙,在于它的簡單和對周圍一切的漠然。你只需給青蛙取個名,收獲好門前的三葉草,為它準備好出發的行囊,剩下的就是等它出門、等它歸來。不用管它會去做什么事,也無法強制它去做任何事,你只能看著它做他愿意做的事。
至于它什么時候出去什么時候回來,你打開游戲時蛙是在家還是外出,全靠緣分。當然,即便它在家時,你也完全可以無視它的存在,因為無論你做什么,它還是一如既往地該吃飯吃飯、該看書看書、該寫字寫字……它就這樣安安靜靜地待在那里,相互陪伴卻又互不糾纏互不打擾。
如果生活中真的有那么一個人,能夠在你上班時讓你覺得有人惦念,在你下班后安安靜靜地等你回來,乖乖地陪在你身邊互不干擾地做著各自喜歡的事情,在他出去旅行時不時給你寄來一張張明信片,回家時惦記著給你帶回當地的特產作為小禮品,那該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幸福與溫暖。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朋友關系的最理想狀態?雖然忽遠忽近卻又彼此關心,雖然若即若離卻始終未曾疏遠。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分寸感,相互依戀卻又彼此掛牽。無論你奔波于何處,我會一直在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