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請抱緊自己 ??????????????????????????????????????? ? ————讀堀辰雄《起風了》

如果不是宮崎駿,大概這個芥川龍之介的唯一弟子——堀辰雄(又譯崛辰雄)不知還要被埋沒多少年。雖然宮老的《起風了》同名小說并不是并非直接來源于堀辰雄的這本《起風了》,而是改編自其另一部作品《菜穗子》,但仍然不影響這本書被人熟知。

作為新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堀辰雄的私小說確實太過小眾。況且,49歲便英年早逝的他,作品也實在不多。可是,這些都沒有影響到他的作品質量。他擅寫人物內心情感,細膩真實、自然生動,往往一個眼神就能讓人柔腸百結,心下暗自唏噓,人的心事怎會如此深幽曲折。除此之外,堀氏小說中的景物描寫也是一絕。但就云這一物象,他就能寫出十好幾種,積雨云、浮云、雪云、微云等等。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態,在合適的場景和人物心境下點綴視線和思緒所能及的遠方。這些細致瑣碎,大概都是他獨特入微的觀察力和柔軟豐盛的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只有足夠柔軟的人,眼里才會有如此清麗又溫柔的世界。

薄薄的128頁紙,不到一晚上的時間就能翻閱完畢。可是,大概需要三遍,才能真正嚼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至于消化,大概沒有五遍是做不到的,前提是,你有足夠強的情感感知力。你也許會覺得我在夸張,但事實確實如此。中篇小說的篇幅卻有鴻篇巨制般的思考,每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里都有任你想象的外延空間。因此,128頁紙,并沒有給人閱讀輕松的感覺),卻恰恰因為只有這128頁紙才讓人覺得厚重。閱讀,在這本小說的過程中,是件體力活。

本書通篇以第一人稱敘事,只出現了一個人名——節子,男主人公的名字并沒有交代。據說,這是堀辰雄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生病的妻子一起去八岳山麓療養院療養,度過了人生中最安寧、快樂,也是最看不見未來的一段日子。之后,妻子離世,堀辰雄獨自回到幸福之谷,最終找回生命的寧靜和繼續生活的意義。說它厚重,是因為它事關愛情、事關生死、事關人類的幸福。這些宏大的主題,只是由一對難以違抗命運的情侶,在面對生死、面對幸福時最真誠坦率的表現來闡述。這些感受太過私人化,但卻真的能從天地間一雙相依的生命中,找到對于生死和幸福問題的真誠回答。

男主人公是個藝術家,他總說節子是薔薇色的。其實對于一個肺結核晚期的病人,大概蒼白才是最適合她的顏色,薔薇色這種淡紅色對她來說都會是濃烈的。但男主人公就是愛著他的薔薇少女,她孱弱的笑、汗津津的前額、因咳嗽而散落在額前的秀發,沒有一樣不是他的愛。他愛她,就把她的呼吸都放在心里,伴著她的心跳才能睡去;他愛她,往往只是為了多看她幾眼,故意讓她走在離他兩三步的前面;他愛她,她夢里似有似無的疼痛窒息都讓他想去親身經歷;他愛她,往往遠遠地在窗邊望著她就想一輩子這樣下去。后來,他還嫌不夠,她要用文字記下他和她的所有曾經,這樣就不會因為時光的無情抹去關于她的任何一點回憶。然而當他不可避免地想到這故事的結局,他就變作一個犯了錯的孩子,滿心愧疚卻又不知所措。這種深愛讓她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當她終究如夏花一樣敗落,他也被生生剝去另一半生命,用僅剩的一般生命茍延殘喘,在世間獨自懷念他倆的曾經。

其實,他只是不愿意承認,那些都已經過去。那些陪伴、那些恐懼,都散落在淺間山的山谷里,隨著風起,背離他而去。生命都已成灰,又何必執著于回憶。“沒有比幸福的回憶更妨礙幸福的了”,男主人公決定放手時曾想起的一句哲理,簡單卻耐人深思。 《安魂曲》中也這樣說到,“請從死者當中逝去吧,死者也有自己要做的事”。說的絕情,卻也是為了世上再少一苦情人,為不能重回的昨天而放棄陽光明媚的明日。

關于生死,人人非圣賢,大抵都做不到孟子的鼓盆而歌,可是我們遲早學會放手。男主人公最后也是在幸福之谷的大自然面前明白這個道理。他說,“我以為自己一生的光亮只有身邊這幾許。而實際上,就像這小木屋的燈光一樣,遠比我想象的多得多。而且,這些光亮似乎并不跟從我的意志,它們就像這燈火一般,兀自在各處閃亮,將我的生命延續下去”。而節子的生命又何嘗不會這樣延續下去呢?人們的生命,以血緣代代繼續下去,而血緣卻不是生命延續的全部。接觸到的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會以不同的形式給他人以影響。蝴蝶效應說的便是這個道理。有了這些影響,人們的生命就不再只是單獨的個體存在于世,而是相融合的。我們都因為旁人,甚至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而像今天這般的生活著。我們是人生的主體,卻并不排除人生中有存在影響我們的副體。生命水乳交融,本就是大自然和諧的不二法門,也是生命生生不息的道理。

當然,面對生死,我們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親近人的死亡尤其讓我們恐懼。就像主人公說,“這大雨,像是不等樹葉枯黃就要先把它們漚爛似的”。對于死亡的恐懼往往在死亡本身來臨前就擊潰人們的神經,漚爛希望和勇氣。然而就在主人公無比焦躁不安時,節子卻“自己悲傷著生者的悲傷,同時又無比幸福得走向死亡”。如若每個人都能這樣,大抵死亡也就不那么可怕。生者承受的恐懼并不僅僅來源于死亡本身,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對于親友離去后自己生命里的缺失感,對于相互陪伴的人生旅程結束的遺憾,對于新的生活開啟的不安,都叫生者無所適從。

然而不論有多大的恐懼,作者都告訴我們——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這一句話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節子在世時,肺結核是倆人生命里的疾風,他們都不曾放棄;節子離開時,缺失成為主人公生命里的又一次疾風,他也最終走出陰影,戰勝了疾風。疾風乃知勁草,主人公和節子都是生命的強者,不論是否孤獨,都活成自己的模樣。

最后的最后,山嶺上又起了風。他身邊再沒有節子和他抵膝取暖。漸凜的山風里,他抱緊自己。那年秋天落下的栗子聲,此刻回蕩在山谷間,奏成凄婉又決絕的驪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