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劉永立董賢為海西王。劉永聽說伏隆到了劇縣,也派出使節,封張步為齊王。張步貪圖王爵,猶豫未決。伏隆曉諭張步說:“高祖與天下約,非劉氏不王,最多可得十萬戶侯而已。”張步想把伏隆留下,一起守青、徐二州。伏隆不聽,要回去復命。張步于是扣押伏隆,接受劉永的封王。伏隆密謀遣使回洛陽上書說:“臣奉命出使,卻不能完成使命,反被兇逆所扣。雖然在困厄之中,但使命在身,誓死不屈。又,吏民都知道張步反叛,心中并不依附他,愿陛下以時進兵,不要顧忌我的安危!如果臣能生還朝廷,受誅于有司,就是臣最大的心愿!如果臣不幸沒身寇手,就將父母、兄弟托付給陛下。祝陛下與皇后、太子永享萬國,與天同極!”劉秀受到伏隆的奏章,召見他的父親伏湛,把奏章給他看,流涕說:“我恨不能給張步封王,只求伏隆能夠生還!”其后,張步殺了伏隆。劉秀當時北憂漁陽(對付北方的彭寵),南事梁、楚(對付南方的劉永、秦豐),所以張步得以盤踞齊地,地盤有十二郡之大。
華杉說:
這一節,似乎三個人都有錯。首先劉秀給張步的出價太低,劉永還在做梁王的時候,就已經拜張步為輔漢大將軍,加封忠節侯,總督青、徐二州,劉秀卻僅給他拜為東萊太守。似乎是劉秀在大敗劉永一次之后,就覺得張步還能保住一個太守的位置,已經很不錯了。
打天下這事,在打完之前,天下是誰的根本不知道,所以支票都是隨便開,至少是往大了開。所以韓信帶著劉邦給他的軍隊打下齊地,劉邦馬上承認封他為齊王。而劉秀要求張步帶著自己的地盤來投降,卻只給一個太守的官職,比他原來的待遇還低。這大概是劉秀的心態不同,他已經不認為天下不一定是誰的,而是完完全全把天下當成了自己的,支票都是從自己賬戶開出去的,所以出價的心態就不一樣了。但是,別人不是這么看的。劉秀的判斷雖然正確,但是張步判斷不了天下已經是劉秀的。這就有差距了。
第二個錯的是張步,正如王夫之所說:“亂世之去就,決之以義而已,義定之后,就守之以信,不可再窺視兩端。”劉秀和劉永當然都是劉氏宗族,都有合法性,但是,你看誰出價高沒有用,問題是誰能兌現。支票無所謂大小,關鍵是這兩張支票,只有一張能兌現,另一張必定是空頭支票。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完全不應該受支票大小干擾決策,因為大小沒有意義。
其次,在天下未定之前,你的議價能力強,天下平定之后,就毫無議價能力了。所以,前期你抬價越高,后期你危險越大。主動降價,才是求全之道。伏隆后來把出價抬升到十萬戶侯,這已經太高了。當初劉邦封張良萬戶,他還主動要求減少兩千戶。這才是會“講價”的臣子。
第三個錯就是伏隆了。既然張步心不定,要你留下來一起守,當然留下來!為什么這時候想脫身而去呢?等到被扣留了,再視死如歸,那已經晚了。如果痛快地留下來,再派副使回去找劉秀幫張步要價,或許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