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的是心靈的沉淀

這不是孤獨,而是選擇

文/一個琳

-1-

二零零二年,她本科畢業,為確保穩定,她的父母一再要求她回老家考編制教師,她拗不過,便回到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

跟她一同在外上大學的朋友,都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偶爾電話聯系時,她的朋友總會說大城市有多好多好,最近又換了一份高薪的工作,并勸她早一點出來,她則是無奈地苦笑道:“由不得我啊!”

她不負父母所望,順利地考上村里的公立學校,成為一名正式教師。她按部就班地生活,日子雖安穩,卻始終不開心。

她常常會在夜深人靜時,癡癡地對著窗口發呆,捫心自問,她并不遜色于哪位朋友,可人家都跑去大城市發展了,自己卻只能聽從父母,躲在這個狹窄的空間里。她尚不知,人生的意義何在?

她曾經想辭職,不料放在抽屜里的辭職報告被父親發現,父親大發雷霆,當面撕毀了那張紙,并撂下狠話:你要是敢自作主張離開體制,就當我沒你這個女兒!

她的內心很痛苦,難道一輩子留在體制就會穩定嗎?難道不該多嘗試其他工作嗎?難道具備離開體制的能力不是更好嗎?

-2-

有一次,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就當地的特色文化的發展寫一份調研報告,她看到有些老師未進行實地調研,便在網上大量搜羅資料拼湊出了一篇文章。她也偷偷跟著這樣做。

后來,她盯著那份花了兩個夜晚在網上查詢的剛裝訂成冊的資料,突然就心慌起來:我可是名校畢業的,怎么能為了追求速成就去偷呢?怎配為人師表?

想到這里,她羞愧不已,她一把將資料撕碎,重重地扔進書桌底下的垃圾桶。

距離上交報告還有十天,她利用下班時間,去走訪當地的老一輩,悉心地向他們請教當地特色文化的相關背景、發展歷程等,老人們都耐心地告訴她,她聽著一個個故事,心里一股暖流油然而生。

那天,她去拜訪一位木雕的老工匠,一進他的家門,她便愣住了,屋子里滿滿當當地陳列著各色各樣精致的木雕工藝品,像是特地展覽而擺放的。

老工匠熱情地接待了她,全面地跟她介紹各類木雕的制作、特點。從老工匠口中得知,木雕的制作過程相當繁雜,可是他一點兒也不抱怨,這是地方特色文化,他覺得有責任和義務讓祖業傳承下來,為后人所熟知。

她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件木雕工藝品,認真地欣賞這高超嫻熟的技藝。她特別驚訝,老人一生從未走出大山,未接觸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怎樣一種信念,讓他將畢生精力都獻給它?

離開的時候,她忍不住又走回來,問老工匠:“阿伯,您幾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為什么能雕刻出這么精細好看的作品呢?還有,您年輕時沒想過出去換別的活兒做嗎?”

老工匠一下子樂呵起來,他笑著回答:“外面的世界,的確很精彩,可是我心里的世界,更精彩啊!葉落歸根,留在這里,或許也是為子孫造福啊!”說罷,老人又埋頭去雕刻他手中的木塊。

一路上,她細細回味著老人的話語,回想畢業這兩年來,她似乎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除了按時完成學校分配的任務,她極少反思、總結,一邊工作,又一邊想著找機會偷溜。

老一輩尚且明白的道理,她卻遲遲領悟不到:原來,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沉淀,心不靜,即便身處繁華的城市,也難以有一番作為。

-3-

從那以后,她重拾對生活的希望和熱情,不斷地學習、總結、反思,完善自我,提高業務能力。作為鄉村的一名語文教師,她更注重人文關懷,她牢記著那位木雕老工匠的話,選擇留在家鄉,許是造福子孫后代。

后來,她決定將家鄉的文化傳播出去,她拿起筆,一連寫下很多篇關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文章。依靠她在大學積累下的人脈,她很快便聯系上了大城市的幾家報刊雜志,由于她的文章資料來源精確、字里行間更是流露出對鄉土的熱愛,短時間內,她的文章便被多方轉載。

她一下子出了名,多家報社找她簽約;很多人慕名而來,參觀她的家鄉,更有一些大城市的企業老板過來投資,由此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她的父母甚感欣慰和自豪,并揚言說不再干涉女兒的工作,如果想離開體制,那就離開。

她反倒不樂意了,倒不是奢求穩定,也不是沒能力出去,而是這么多年來,她一心為家鄉的教育,看著村里的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學校的改建更加完善,于她而言,這便是人生的意義。

她是我以前的語文老師,是我們家鄉歷史文化研究所的所長。最近,我因初入社會深感迷茫、焦慮而向她求助,她給了我答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