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尋烏調查: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長什么樣?

問你個問題呀,提起毛澤東你會想到誰啊?

要是放作以前,我肯定回答不上來,但是當我讀了毛澤東后,讓我想起了兩個人,在毛澤東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那這兩個人是誰呢?

一是查理芒格,二是王陽明。

為什么這樣說呢?

毛澤東就好像是中國版的查理芒格,而查理芒格被王傳福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接下來,我會說到毛澤東的閱讀史,可能會嚇你一跳。

說他又像是王陽明,是因為他能做到知行合一,不僅讀的書多,廣,深,專,懂的多,而且還能知行合一,堪稱思想家與實干家的完美結合體。

優秀到令人發指。

很多人可能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是能把這句話做到,并踐行到極致的人,在中國毛澤東是第一位。

任正非曾說:我的精神領袖是毛澤東。而我的精神領袖是毛澤東與曾國藩。

讀了毛澤東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任總說的這句話。他當時一定是慷慨激昂,內心涌動般,堅韌而有力的喊出的,如果一個企業家把毛澤東視為自己的精神領袖,那可想而知,毛澤東在他心里的位置有多重要,多么偉大呀。

此時此刻,我想,毛澤東不光是企業家的精神領袖,他是所有中國人的精神領袖,偉大領導人。

他的思想,哲科思維,猶如那滔滔不絕的黃河之水,向我噴涌而來,洗滌我的大腦,筑成了我精神的銅墻鐵壁,指引著我前進。

而真正的讀萬卷書藏在毛澤東的閱讀史,真正的行萬里路藏在毛澤東的尋烏調查中。

這才是真正的“讀了萬卷書,也行了萬里路”。

這篇文章主要分四部分展開論述:毛澤東喜歡讀什么?他是如何讀書的?如何把書讀活,做到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讓他如何建立領導力和影響力的?

1

人生最大的捷徑,就是用生命去讀一流的書。

你是不是很好奇毛澤東喜歡讀什么?他的一生到底讀了多少書啊?

這是我很關心的問題,據說,他一生到底讀了哪些書?沒有辦法去統計,但是你看他的藏書,論著,還有批注以及談話中,就略知一二。

據記載,毛澤東去世后,在他中南海的住處留下近1萬多種,相當于10萬冊,而且他的書中都做有詳細的批注和畫圈。

你可能覺得,切,還不是放在家里當寶貝,沒有讀嘛?客官,且慢,聽我說完,他只讀書從來不收藏書,他讀過以及藏過的書,加上丟掉的書,真的沒辦法計數。

最早在1986年中央文獻研究室龔育之、石仲泉等編寫的《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中有詳細記載,但是不全,后來由這些專家學者,歷經7年時間,匯集毛澤東批注評價與引用發揮一千余種著述作品材料,編成一套《毛澤東讀書集成》。

該書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書法、報紙雜志、叢書工具書,共11編。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全來反映毛澤東讀書生活和讀書方法的書籍。

如果把一個人的世界比作一個圓,而學習就是半徑,半徑越大,你擁有的世界越大。

此時,你應該能體會毛澤東的世界有多大吧,猶如一個行走的百科全書,他不僅博覽群書,數量大是一方面,而且涉及的領域甚廣。

當然啦,時常也會去讀一些跟自己專業不搭邊的,也就是他作為革命家與政治家不用去關注的書。

另一方面喜歡閱讀專業性很強的文史和自然科學論著,以及古代筆記和各類笑話作品這些雜書。

在1920年代魯迅推薦了一本清朝嘉慶年間出現很偏的書,叫《何典》,是講鬼故事的滑稽小說,但毛澤東在1941年就讀到了,他還為在莫斯科的兒子挑選了一些,其中就有《何典》,晚年他還把這本書印成冊,各高級領導干部人手一本閱讀,在中央會議上,他引用書中“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

這句話就是來批評那些死腦筋,如花崗巖,無藥可救,任怎么做思想工作也不開竅的人。

因此,第一點:毛澤東讀書不僅數量基數大,領域廣,而且很專深。

當然啦,毛澤東讀書也是講究策略的,不是一本讀完接著下一本,不是漫無目的讀書,而是有重點的讀書。

毛澤東的閱讀重點,他會把馬列著作、哲學和中國文史當作重點。

首先,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那對于馬克思政治家來說,把馬列著作放在第一位,也就不難理解,對毛澤東來說,他時常感到,全黨理論水平落后于實際,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豐富內容完全不相稱,令他煩憂。

他作為一個偉大領導者,只能硬著頭皮上,自己開先河,希望通過閱讀馬列著作,精通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新創造,做到知行合一。

隨著實踐不斷發展后,1938年,毛澤東提出黨內“要有一百個到二百個系統而不零碎、實際地而不空洞地學會馬列主義的同志”;1949年,推薦12本馬列主義著作,提出黨內有三千人精通此書;1963年,又推薦30本,提出中級以上干部有幾萬人學習,其中要有200多個干部真正理解就好;1970年,他指定250多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讀9本馬列著作,并說道,學好馬列主義不易,要實際運用更不易。

在此,你會看出,往往一個好領導,是先成就自己,然后再想辦法成就別人。

在馬列著作中,他更偏向于讀列寧書籍,因為目的是為了吸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念與思想方法,從列寧與斯大林書籍中,獲得中國革命和建設能夠有所參考與運用的重要戰略、政策、策略思想。

看看他們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蘇聯革命的具體實踐互相結合,又是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這樣他就很容易明白中國應該如何正確的工作了。

他認為這些書有一個特點:把理說的透徹,把心交給人,講真話,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敵人斗爭也是如此。

這就是經典書的一個特點。

接下來,在聊聊,毛澤東與哲學史,為什么毛澤東喜歡讀哲學呢?如果你接觸過哲學,你會發現哲學史對你最有用就四點,也是毛澤東喜歡讀的原因:

第一:哲學可以塑造他的世界觀,是方法論,是塑造人靈魂和思想的必要養分。

第二: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不懂哲學就弄不懂馬克思主義。

第三:哲學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總結實踐經驗,解決一切問題的“思想工具”。

他認為,中國共產黨曾屢次犯錯誤,就是思想方法不對頭,因此要求“全黨學習辯證法,提倡照辯證法辦事”。

同樣的,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個人,一個人如果屢次犯錯,而且不思悔改,肯定不是懶,而是思想方法有問題。

第四:青年時代毛澤東就喜歡讀哲學,追求萬事萬物的“本源”,也就是事物本質,一方面是個人興趣,另外一方面是自身進行理論工作的需要。

當然,他不止于讀馬列主義中的經典哲學,而是涉獵比較廣,那廣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艾思奇,李達,普列漢諾夫,愛森堡,西洛可夫等這些中外學者,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哲學問題的書籍,還讀柏拉圖,康德,黑格爾,羅素等西方哲學家書籍,也讀中國的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王充,朱熹,王陽明等諸子哲學論著,以及近代康有為,梁啟超,胡適,楊昌濟,梁漱溟等人研究哲學和邏輯學的論著。

最后,在說一下,他對中國文史的閱讀,首先,毛澤東對“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這類書尤為感興趣,用力之大呀。

為什么要讀歷史?

他認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不了解,不總結歷史,就不可能真正讀懂今天的中國,就相當于割掉了作為中國人應該擁有的智慧和經驗。

唐皇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繼后,培根又說: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以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

能把歷史讀透,真的還是件難事,因為歷史包含的領域之多,是人類經歷的百科全書,其中有政治,軍事,經濟,哲學,科技,文學,藝術等內容,而毛澤東對各方面內容都不偏不倚,他非常注重史書所記載的理政之道,軍事戰例,經濟政策,治亂規律等。

除了這方面,他還閱讀關于五四學者寫的中國通史,思想史,哲學史,文學史,古代文學作品,詩詞曲賦,散文小說,梳策政論等,還研究《楚辭》,散文,反復讀《紅樓夢》古典小說,奠進了超高的古典文學素養。

之所以有他之前的讀書奠基,讓他成為一位詩人,寫出了千古名詩《沁園春雪》中: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青年時代,毛澤東開始接觸西方哲學,他相信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赫胥黎的天演論,達爾文進化論,是資產階級那一套哲學,社會學,經濟學。

他對西方哲學家,思想家,像托爾斯泰,柏格森,包括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有羅素的《社會改造原理》等。這也很大奠定了他后來成為思想家的基礎。

因此,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先從學習他的思想開始。

在延安時,毛澤東就閱讀馬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就是西方的一種,他想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讓馬克思主義從西方獨立出來,就必須學習西方的哲學,經濟,政治,文化,歷史,不了解這些,就搞不清楚馬克思主義,搞不清楚馬克思主義那就無法指導黨打勝仗。

在西學方面,毛澤東喜歡讀的是西方哲學,西方近代史,西方自然科學。

就西方哲學,毛澤東了解多的是古希臘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現代英美哲學。

關于西方近代史,因為西方近代資產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內容上有些相似,來參考前者經驗。

他提出:要搞革命,就要了解其它革命史,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德國革命。

所以,不難看出,人要做什么?想要在哪方面成事?首先要了解這方面的歷史,在歷史中找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逞一時之口舌。

最后,關于西方自然科學,毛澤東認為,東方人要向西方學習,他喜好天體史,地球史,生物史,人類進化史等代表著作。

關于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學說,達爾文進化論,遺傳學領域摩爾根學派和爭論的米丘林學派,還有土壤學,物理界的基本粒子新概念,楊振寧,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恒理論”,以上毛澤東都曾花時間學習閱讀。

2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讀書對我們來說也要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才是。

很多人覺得讀書沒有用或者認為自己讀的少,讀了好像跟沒讀沒有任何區別,于是干脆就不讀,我給這些人的建議是:

你不是讀書太少,而是經典讀的少。現在出書越來越寬松,有的書的質量嚴重下降,有的人還把這當寶貝,讀的津津有味。這不但對你沒有提升,還會拉低你的格調。

因為你不僅要讀書,還要會讀書,多讀經典。

毛澤東在1939年說過一句話:如果再過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

他在學習方面對自己要求慎嚴,他不僅自己勤學苦練,還希望干部抓緊時間學習,來適應新的形式,長本事,而他的信念就是:生命不止,探索不止,讀書不止。

他對于求知欲和理論探索的使命感,不斷強化自己,似乎一刻不能等待與停留,等年紀大了后,叫人將書印成大字來讀。

在1972年,他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指著堆滿書的書房說:我有讀不完的書,每天不讀書,就無法生活。

那他熱愛到什么程度呢?即使眼睛不好,就請一位大學老師給他念書,逝世前,說不出話,但腦子清醒,仍然堅持讀書。

據記載,毛澤東是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逝世,而9月8日那天,全身都插了管子,時而昏迷,時而清醒,醒過來就看書,看文件,共11次,用時2小時50分鐘,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時37分,7個小時便辭世。

這種學習精神,值得后人學習,這還哪里是活到老,學到老,分明就是活到老,讀到死。

很多人提到讀書,心情煩躁,讀不下去,而他讀書是發自內心的讀,對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

因此,只有這種渴望,你才能用心,用腦,調動全身系統,真學,真思考,而不是假學習,假思考。

對他而言,第一個讀書方法就是:攻書到底

說的是把閱讀作為“攻書”,就是把書當敵人,一字一句地攻讀,而攻讀的目的是對知識精通,探究知識底層邏輯。

在1939年5月20日在中央干部教育部召開學習運動動員大會上,他說:

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最大的敵人是學不到底。自己懂一點,就不要以為很滿足了,攻書到底的方法,在于“擠”和“鉆”,一遍一遍地用心去讀。

那如何做到擠與鉆呢?

他認為:一本書讀一遍或看一兩句,沒有感覺了,就暫且放一放,如果有感覺就多讀幾遍,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了。一年看不通看兩年,如果兩年看一遍,十年就可以看五遍,每看一遍做個標記,備注上時間

毛澤東的攻讀方法,有一下幾種:

第一:經典的與重要的書反復讀

毛澤東對馬列主義著作,他是百讀不厭,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遇到問題,就去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讀一次就有新的啟發,而對喜歡的文史哲經典,也是經常讀,反復讀。

他把《紅樓夢》讀了5遍,背后又翻了15遍。同一本書,反復讀,因為每次閱讀背景,環境,心境,任務不同,那你的理解和發現就會截然不同。

第二:相同題材內容的書,把敘述不同甚至觀點相反的書,對照起來讀。

他研究拿破侖的書,就找蘇聯,法國,英國學者寫的《拿破侖傳》,對照讀。

比如你研究曾國藩,你可以找到不同學者寫的曾國藩著作,然后相互對照著讀,也會有不同收獲,還能培養你不同的視角,去審視問題與解決問題。

第三:讀一些和自己觀點不同甚至相反的書

形象點就是說,你不能找讓你閱讀起來很舒服的書,因為與你觀點相符合,很容易迷失自己。而一本書與你觀點不同,甚至相反,會勾起你的好奇心,哎,為什么作者和我的觀點不同,我一定要一探究竟的感覺?這樣也會引發你深度思考,讓你的思想與觀點與作者的思想與觀點相互碰撞,可能會撞出一些新的東西來。

毛澤東認為,你應該多讀一些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書,你才能真正懂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這是毛澤東的經驗,也是列寧經驗,更是馬克思經驗。

第四:讀書要習慣于手到并注重討論。

古人強調讀書要“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讀書時眼睛要時刻盯著,可以自己小聲讀或者講給別人聽,同時,也要用手做筆記,由此可以體現出心到。

而毛澤東讀的每本書,都會在上面做批注,記錄筆記,或者寫批語。

毛澤東自己認為,還有一條是“耳到”就是組織讀書會,由領讀人領讀,其他人聽,聽完一起討論。毛澤東會時常組織讀書會,以小組為單位,讀完再討論,晚年由于眼睛不好,就請人念書給他聽,還一邊討論商議。

3

我時常聽到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以前我對這句話只有一個淺顯的認知,讀了毛澤東后,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瞬間拔高了一大截。也就是打破了我的認知。

終于理解了,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長什么樣子。我也感到很慚愧,慚愧的不是讀的書太少,而是讀的經典太少。

那究竟如何能把書讀活,做到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

毛澤東認為,能否把書讀活,與閱讀目的有關

俗話說得好,人各有志,每個人讀書的目的與追求也不一樣,有的人讀書是工作需要,生活需要,有的人讀書則是一種態度,對工作,對生活,對精神的態度,也有的人讀書是為了修身養性,提升氣質與人文素養,認知,改變對復雜的世界的看法等等,各有千秋。

但總得來說,人讀書一定離不開樹立信仰,追求真知,促進實踐,滋養心智,培養情意,毛澤東也不例外。

毛澤東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精通書中理論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所謂的“應用”就是通過閱讀來滿足個人或去社會實踐的需要。

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其實一方面就是讓讀書來指導我們進行實踐,更好的工作,把事業做的更好,有大的追求和志向,而不著眼于眼前的利益與誘惑,用長遠的眼光看未來,做長期主義者。

另一方面就是陶冶情操,應對索然無味的世界,工作與生活,培養好奇心,對世界的看法與不同視角,發展個人興趣與愛好,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有料的人。

你可能很好奇,為什么毛澤東這么愛讀書,但是他又極力反對“本本主義”呢?關于本本主義,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你可以看看哦。

毛澤東之所以反對本本主義,是因為在當時中國在探索正確道路時,遇到很多困難,毛澤東在當時的窮山僻壤的農村,著急想讀一些能夠指導自己實踐和參考的馬列主義著作,非常困難。

因為讀了馬列主義著作的一些學者,他們只是照搬書中內容,根本沒有思考可言,當別人用到此書時,很可能帶偏別人,壞了事。這才是毛澤東最害怕,最不希望發生的事。

所以他在當時極力反對“本本主義”,是看到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但用錯了方向,也有的人雖然找到與摸索到正確道路,卻苦于找不到好的理論來做支撐。這就是一個矛盾點。

在1927年到1933年,毛澤東在革命根據地內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理論創作。下面這個圖片就是當時毛澤東在農村寫的調查報告和書籍《調查工作》,也就是《反對本本主義》的創作。

于是他又花時間和精力去讀另一本“無字天書”,叫《中國農村社會》,并寫了大量調查報告。

從1927年上井岡山到離開中央蘇區,他做了10多次社會調查,在1930年他寫的《尋烏調查》,達8萬字左右。

他寫的非常詳細,尋烏縣城有多少雜貨店?什么樣的人在經營?經營的本錢和貨物,都曾詳細的列出。甚至全縣城和有代表性的家族,出過多少秀才,舉人和進士?他們在對待革命的態度上的區別,也都寫上了。

正是由于毛澤東通過大量的農村調查,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獨特性有了越來越深的感受。這也是他喊出反對“本本主義”的原因。

其實,不難看出,反對“本本主義”實際就是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離開調查研究,就會產生脫離實際的唯心主義領導方法;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的情況。

因此,毛澤東在讀書問題上有一個鮮明的主張:要把“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結合起來讀,要善于運用所學,就必須進入“書齋”,又出“書齋”。

什么意思呢?

他指的“有字之書”是經典書籍,而“無字之書”指的是你要跳出書籍本身來讀與考察。

舉個例子,為什么孫悟空最后能成為斗戰勝佛呢?

是因為在他沒有成佛之前,他還屬于妖的范疇,經過唐僧點化與教化,他跳出了妖的范疇,跳出了三界,最終修的正果。

就像人生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

是因為,里面的人只能看到內,而不能跳出內看到外;外面的人只能看到外,而不能跳出外看到內。

因此,人的內在與外在,要相互影響,相輔相成,達到一種平衡才行。

其實,在做事方面也一樣的,理論很重要,實際也很重要,所以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就是毛澤東反復強調的學風:理論聯系實踐

他之所以能把書讀活,做到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他這個讀書理念,有很大關系。

而他所指的把書讀活,就是把書本的知識轉化為認知,把認知轉化為智慧,把智慧轉化為能力,把能力轉化為實踐,進而在實踐中有所創造。

從知識到實踐再到創造的過程,也是一個從主觀到客觀的過程,也是從認知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實現邏輯。

走不通這條邏輯,那就是讀死書。

那如何把書讀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呢?

毛澤東把自己的方法概括為兩條:

第一,讀書的時候當聯系員;第二,讀書時當評論員。

先來說說什么是聯系員?

這里有2層含義,一是把書中寫到的觀點主張,人物事件,與這些觀點主張,人物事件有關或對立的另一個側面,聯系起來思考和理解。

比如,我讀到一個書中觀點或者主張,人物事件就會先想到與我自身經歷有哪些聯系,然后用心體會,用自己的話結合自己經歷總結出來變成自己的經驗。

再比如,書中的觀點與主張與自己的不符合或者正好相反時,我就會思考,為什么作者會這樣認為,有哪些事實,實際理論與科學研究案例證明做支撐?那我的思考與觀點與作者的差異點在哪里,又有哪些事實證明?然后再綜合我和作者之間的理論與觀點和主張的平均值,共同點,做進一步價值判斷,然后引發一系列深度思考,去探究真相,背后的底層邏輯。

第二層含義就是聯系現實來理解和發揮。

比如,把書中的理論與主張,聯系到我的生活與工作當中,看哪些理論與主張有實際指導意義,就保留,哪些沒有實際指導意義就去除,也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有助于我更好的理解書中內容并去應用。

好,說完聯系員再來說說,什么是評論員?

評論員是指,對書中內容有自己的看法與了解,也就是帶著批判性去思考,去學習,去做評判,進行二次創作,而不是照搬書中內容。

而且我讀書,也會在書中提煉總結自己的經驗,以及認知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也就是對我而言適合我自己,且是有效的方法論。

其實,所謂的評論員一句話總結就是:你要在書中讀到別人讀不到,看到別人看不到,認知別人認知不到的東西。

因此,當你學會了“評論員”與“聯系員”的方法,也就是毛澤東的“攻讀之法”,你就能把無用之書變得有用,把死書讀活,為你所用。

4

閱讀帶給毛澤東的,不僅是思想,智慧和文化個性的塑造,而且也是他卓越的領導力和影響力的一個來源。

而毛澤東的經驗,智慧和才氣,來自于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調查研究,來自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豐富實踐,更來自他對古今中外書籍的研讀,博覽群書后的理解與運用。

也就是從毛澤東靠大量閱讀積累,再到通過實踐和創造,建立中國大一統,這一條線是有跡可循的。

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帶給他考察和認知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給予他領軍作戰,治理國政的思想智慧,也體現了他獨樹一幟的個人魅力與內涵,以及強大的領導力。

而毛澤東最深刻的領導力與影響力就是他創立的“毛澤東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與他豐富大量的閱讀分不開。

他的理論都是圍繞:讀什么書?怎么讀?想什么問題?怎么想?做什么事情?怎么做?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與完善的。

因此,世界上任何事情,沒有一步登天,近乎完美的,都是在先完成的過程中,不斷優化,提煉,總結進而不斷完善的。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三個來源: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猶如人的靈魂。第二:豐富曲折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猶如人的軀體。第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五四以來優秀思想文化成果中蘊含的經驗,智慧,作風,氣派,猶如人的血脈。

這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形成毛澤東思想。就跟做人是一個道理,人若沒有靈魂,就稱不上是人,沒有健康的體魄,人的靈魂就沒辦法依附,沒有沸騰的血脈,那人的軀體就得不到滋潤與養分而變的不堪一擊。

只有三者必備,才能真正算的上是個人。

當然除了他的毛澤東思想外,在領導風格以及發揮領導力上,閱讀也是重中之重。

毛澤東是一個知識分子,他通過學習各種理論,各種思想,然后通過比較,選擇,確定未來的正確道路。

因為,他知道想要改造客觀世界就要學習大量知識,理論和觀點,這是首要前提。在實現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解決新的問題,如果領導干部不通過學習,不斷充實新的知識,不斷提升思想,理論和工作能力,那這件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從事實上看,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延安一段時間,整頓學習風氣,培養了成熟干練的干部,在此后的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也不斷克服困難,取得多次成就。

毛澤東認為,讀書始終是革命者,建設者的必修功課。

他在1939年1月27日在一個會上講:一個人的知識面要寬一些,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就像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還煞費苦心。

因此讀書,親自編書,推薦書和講書,成了他習慣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當然這個前提是先要去讀書,精讀之后才能去編書,去推薦書,去講書。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讀書學習就是授人以漁。

在歷史緊要關頭,在重大問題面前,毛澤東總是推薦一些現實針對性的書籍,不僅自己讀,也讓干部們去讀,以此來疏通干部的思想或解決當前要面臨解決的實際問題,或者為了適應即將到來的新的歷史考驗。

有一次,他在會議上把自己印的著作,親自在會議上講解。

如今很多人都談領導力和影響力,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領導力與影響力呢?

所謂的領導力與影響力就是通過所思所見,激活他人的夢想與希望,提供共同遵守的價值和戰略,拿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而編書,推薦書,講書就是實現領導的橋梁與工具。

因此,優秀的領導者都是抱著把讀書學習當做一種使命和責任的態度去做的。

從古至今,那些大有作為,見識深遠,影響力大的政治家,沒有一個不是好讀書,好思考,在思想理論上有所建樹和創造的人。

對于毛澤東來說,也不例外,他不但有才華,實踐能力突出,從而散發出令人尊敬和信服的文化氣息和人格魅力,形成一股很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氣場。

他深厚的學習內涵以及學習文化素養,能夠直接與各大學界大師對話,進而影響他們,還影響著一代人的學習風氣,談論文史哲領域的學術,至今,還大大影響中國后一代,也就是我們。

在中國,毛澤東的影響力到底如何呢?

這么給你說吧,2008年學者康曉光在《領導者》第2期發表的《復興傳統文化現象研究》一文中表示:

他對10個樣本城市做了統計調查,涉及1254個統計樣本,其中一個問題是問:受訪者誰是最偉大的思想家?

結果是,毛澤東,孔子,馬克思排在前三位,認同毛澤東的有653個,占受訪者的52.1%,可能被訪者對思想家的定義,不一定,大體一致,但從整體上是根據被訪者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影響來選擇答案的。

由此可見,可以看出,毛澤東的影響力不僅廣大,還影響深遠。

毛澤東的讀書和倡導讀書,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優良傳統,這就是把讀書學習當作思想理論建設,增強工作本領的一個重要途徑。

正是這種深遠意義,就有了后來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提出:

領導干部學習不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同樣的,對個人而言,一個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定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而個人要想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必須樹立科學的學習理念和方法。

毛澤東認為讀書學習的世界必須要有三根柱子來支撐:

第一根:無信不立。信指的是信念,信仰,信心。

第二根:無學難為。學指的是學問,認知,本領。

第三根:無實必敗。實指的是實際,實踐,實事。

第一根立不住,人就站不住;第二根立不住,人就難以提升認知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三根立不住,所學的東西就不能運用于實踐,很難把事情做成。

如果把一個人的整個世界比作一個圓,圓周率π不變,那a+b就是半徑,a代表學習半徑,b代表調查、研究、實踐半徑,半徑越大,那你的世界就越大。

而一個人高貴的靈魂,從來不是來自于身份,地位,財富,權利,它只來自于你的a半徑和b半徑,也就是你所擁有的整個世界的大小。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很早就聽過這樣一段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更需自己開悟。時...
    liduoxinxi閱讀 282評論 0 0
  • 久違的晴天,家長會。 家長大會開好到教室時,離放學已經沒多少時間了。班主任說已經安排了三個家長分享經驗。 放學鈴聲...
    飄雪兒5閱讀 7,550評論 16 22
  • 今天感恩節哎,感謝一直在我身邊的親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離不棄。 中午開了第一次的黨會,身份的轉變要...
    迷月閃星情閱讀 10,602評論 0 11
  • 可愛進取,孤獨成精。努力飛翔,天堂翱翔。戰爭美好,孤獨進取。膽大飛翔,成就輝煌。努力進取,遙望,和諧家園。可愛游走...
    趙原野閱讀 2,760評論 1 1
  • 在妖界我有個名頭叫胡百曉,無論是何事,只要找到胡百曉即可有解決的辦法。因為是只狐貍大家以訛傳訛叫我“傾城百曉”,...
    貓九0110閱讀 3,311評論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