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生活在小城里,從來沒有聽說過公園這個詞語,更沒有見過現在公園里種植的那些各種各樣美麗的花兒、草兒。
一個院子里,住了好幾戶人家,活動的地方有限,家里的大人們為生活所迫,也沒有那么多的閑情逸致去養花。即使種上兩盆,見的最多的,也無非是大家叫慣了的小刀紅、燒湯花、洋馬齒莧等很少的品種。還是長大了以后,才知道這些花也都有非常好聽的名字,鳳仙花、紫茉莉、太陽花。誰家院子里要是種上一棵石榴樹,四五月里石榴樹開花,滿樹紅紅火火的石榴花,偶爾見到的人,便無不嘖嘖稱贊,嘆為觀止。
雖然從小喜歡花,但小時候見過的花還真不多。也是近二十年來,縣城建了大大小小的許多公園,好多花才進入了我的視野,它們應該感受到了我發自內心的喜歡。有時候想,那時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也挺幸福的,他們起碼很早就認識了美麗的桃花、杏花、梨花。我還是幾十歲以后,在公園里,才第一次見到它們。
可以說,是夏秋之際,田間地頭那隨處可見的打碗花,撫慰了我寂寞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當然,那時候并不知道這美麗的、粉紅色的花朵叫打碗花。
雖然生活在小城,但是整條街上,大部分的人還都是農村戶口。既是農村戶口,自然就有土地。土地就在城外,離城很近,只隔著一條河,便是大片的田野。
那時候的學校,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農忙時候是要放假的。收麥的時候放麥假,秋天收玉米、大豆的時候放秋假。后來年齡大了點,又實行了分田到戶。放農忙假的時候,就天天在地里勞動,干不了多,少干點,干不了重活,干輕活。從小體驗了農民勞動的辛苦。
打碗花,是那時候在田野里見的最多的花。它一般生長在地頭、道旁、溝邊,粉粉嫩嫩的,無拘無束地開著,在微風中搖曳。干活歇息的時候,我常常跑到它們跟前,蹲下身,仔細地觀察它們。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掐一朵,還未送到鼻端,便有一種淡淡的清香沁入心脾,香味細微、清冽。那美麗的花朵盛開以后,呈現出粉紅色的漏斗狀花冠,花心中有白色的花蕊,雖稱不上繁花似錦,卻清麗、雅致。
打碗花是藤本植物,它拖著長長的藤,葉子呈三角形,有著別樣的美。在一片綠葉葳蕤中,打碗花靠著柔韌、纖細的莖托著,點綴在綠意蔥蘢中,呈現出一種寧靜、嫻雅的美。
我已經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怎么知道這野花叫打碗花的。起初的時候,雖然打碗花常常吸引了我的目光,但是我只知道它是一種野花,至于有沒有名字,叫什么名字并不知曉。
后來知道了這種植物叫牙疼草。那是一次在地里收玉米,回家的時候,我在地頭隨手扯了幾把打碗花,有長藤、有葉子、有花的那種,放在父親拉著的裝玉米的平板車上。想著在家哄妹妹的時候,給她編一個花環。到家后,祖母見了,說這是牙疼草。
我問祖母,它為什么是牙疼草。祖母告訴我,將藤上的花采摘清洗干凈后,再放到石臼中用木棒搗碎,然后均勻地涂抹在牙疼處,咬緊牙,過一會兒換一次,如此反復,能緩解牙痛,因此就叫“牙疼草”。那時候我也就十二、三歲,喜歡較真。我對祖母說:“奶奶,那樣說不對,它應該叫牙疼花,它是用花,又不是用葉子和藤治牙疼的。”祖母笑了,對我說,“我們從小一直都這么叫。”
我對這花為什么叫打碗花心存好奇。兩年前,在又一次見到打碗花后,就在網絡上搜索,才解開了謎底。
網絡上介紹的打碗花名字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從打碗花植物形態的角度來看,它的苞片形狀像打破的碗片,或者其開放的鐘形花冠酷似打破的碗檐,因此得名“打碗花”。
另一個解釋則來自于一個凄美的民間傳說。相傳在古代,大戶人家的老爺過生日,一位小丫鬟不慎打破了老爺的長壽面碗,遭受不幸被打致死。后來在其墳頭上長出了一種開著小花的野草,人們便稱之為打碗花。這個傳說不僅解釋了打碗花名字的由來,還賦予了它一種悲劇色彩和人文情懷。
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老一輩的人相信采這種花回家,就會發生打碎碗的事情。因此,看到有小孩子采這種花朵的時候便會制止。這當然不是真的。
實際上,打碗花是一種美麗的植物,它生命力強,生長旺盛。夏秋之際,在野外的田埂、地頭、溝邊,處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有人欣賞也好,無人欣賞也罷,總是自由自在地生長在那里,兀自歡喜,以它美麗的姿態,妝點著大地。
今天上午,在野外散步,再一次遇見了微風中搖曳的打碗花,如蝴蝶一樣在青青的草地上翩躚起舞。于是,有了這一篇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