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朋友圈很火的一篇文章叫《做低成本女人》,文章本意是告訴女性讀者不要過多地依賴外界物質條件,而是要注重自身的塑造和修行。主旨沒錯,但讀下來總覺得哪不太實際。后來又看了一遍,原來文中的“索華”26歲便辭職生子,現在應該是旅居德國。“索華”說好女人需要帶動氛圍,“赤足坐在客廳的地上看書,也帶動孩子,還要放上舒緩優美的鄉村音樂,一家人的氣氛就這么形成了”。這樣的場景確實讓人羨慕,可能是德國普通人的生活寫照。但在我國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在工資漲幅永遠跟不上房價的畸形社會,這樣的生活都可以用奢侈來形容了。
首先,你得買一套房子,變成“房奴”,再談“赤足坐在客廳的地板上看書”。現在房子的首付就夠兩個家庭拿出一輩子的積蓄來,小兩口怎敢輕易辭職在家生孩子?每個月的銀行催賬單總是提醒著要還貸款啦,要交物業費啦,要電費啦。能活著成本就不低,誰也不敢懈怠,乖乖出去上班去。
再說還清房貸的人們,不是房奴,卻成“孩奴”,時常在地鐵里看見挺著大肚為了孩子未來的奶粉費、教育費不辭辛苦奔波勞碌的準媽媽們。她們踩著孕婦鞋,穿著孕婦裙,小心翼翼地一邊護著肚子,一邊在地鐵晃動中保持平衡。在車門開的一瞬間誠惶誠恐地走在人群后面,生怕有個閃失。即便是生產后,孩兒媽媽們產假回來就像打了雞血似地,不管夜里被寶寶們折騰醒幾次,也要想辦法容光煥發地出現在辦公室。你以為生產后的贅肉是自己吸收的么?你以為神采奕奕的臉是自然的么?想要不被認成掃地大媽,不被90后的小妹妹比下去,就要自己咬緊牙努力節食運動恢復身材,淡妝涂抹掩蓋一臉倦容。你以為老板會喜歡渾身奶味、尿味的胖大嫂在他面前晃么?你以為你提早下班一小時回家照顧孩子,同事會任勞任怨分擔你的工作么?呵呵,我不想陰謀論,但大形勢經濟緊張的情況下,一個位置一個坑,你拖家帶口,不顧形象地在辦公室出現,自己想老板裁員會裁誰,我不多說話。
房貸、油費、孩子的花費、自己的護膚品、新購的衣衫,哪個成本低,哪個是可以節省的?連我家貓咪一個月都要花掉一兩百塊,養自己、養房子、養孩子需要多少錢,回家好好算算賬。如果這樣也算低成本的話,我只能呵呵了。
想過真正低成本的日子?沒問題。你可以不買房子,租房子住;也可以每天樸素到只用大寶,穿9塊9三件包郵的淘寶款;去超市只買打折促銷裝;孩子只上公立幼兒園(如果能搶到名額的話),特長班一律不上;放假刷刷朋友圈就當自己旅游了,靠電影和美劇來打發時間也不錯;孩子老人生病只拿社保藥,進口藥一律免談。平時只坐公交地鐵,萬一擠不上去就優步拼車,繞大半個城市能省一半多,賺了。
還能再減少開支么?也許有人覺得能,但我覺得不能了。這樣的日子成本低么?我必須再呵呵一聲,一點都不低!君不見各處的房租都在漲么?要想住的舒服,就不能合租,單獨一個小房子,最低也要2000塊,地段好一點的就得4000+。加上其他的花銷,每月工資只能維持日常開銷,還得眼巴巴地指望下個月的工資還信用卡。
這樣的"低成本"的生活狀態,是拿你每天擠三個小時地鐵、加班到通宵、忍氣吞聲看老板眼色換來的,你的青春在能否承受?你真心想成為這樣低成本的女人嗎?
每天算計著如何壓低生活成本,這件事本身就是浪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在今年京東618購物節上我犯了一次糊涂,為了湊夠減免的最低額,我至少花了4個早晨挑選商品,雖然省了一些錢,但我寧可多睡一會,或者多寫一篇文章。我覺得我付出的時間成本要大于我節省的開銷;再比如,我第一次嘗試用優步拼車時,比我預計的要晚到20分鐘,本來就是想打車能快一點,還是晚到了,得不償失。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表明你越想節省成本,你的生活質量越低,你對購買的體驗就越不好,你生活的幸福感就越來越低,越來越低,越來越低。重要的事說三遍!我恨不得說三百遍,好讓自己占小便宜的心被在五指山底下,休想再抬頭!
對,休想再抬頭!過慣了這種日子的人,幾時可以抬起頭?凡事以成本計算為核心,你以為你是成本會計么?買的都是便宜貨,安慰自己“能用就好”,還屯一堆破爛在家。這樣過日子的人心里都有小算盤:“萬一以后有用……”就為那個遙遙無期的“萬一”,幾萬塊錢一平米的地方就堆著“萬一有用”其實現在沒用的東西,這庫存成本也太高了點吧。被雜物侵占了生存空間的人就那么湊合著用,湊合著過日子,這輩子就這樣湊合下去了。有人說,等我有錢了,當然不會算計。真的么?
我原來看過一篇文,好像說的是作者年薪20萬,在路邊等人無聊時卻舍不得坐下買一杯星巴克的咖啡,還計算了一天剩下一杯咖啡,三十年能剩下多少錢,大談特談自己的節省理財之道。我看,“低成本女士”即便年薪200萬,也能說出一套理論來,告訴大家不喝星巴克咖啡的道理。我并非說星巴克的咖啡有多好喝,我一年也喝不了幾次。但幾十塊錢換來的愉悅心情和放松身心的機會,和錢多錢少無關,和會不會理財無關,只和這個人能不能讓自己更舒服更快樂有關。
普通人的小幸福和小快樂無非就是生活張馳有度,偶爾雞血,偶爾懶散,適當犒勞自己,適當放松自己,讓自己快樂,讓周圍的人快樂,這不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嗎?
不談驕奢淫逸的消費,因壓抑自己普通的欲望而節省下錢,會讓自己快樂么?是不是覺得每一塊錢都很沉重,那樣就可以讓自己覺得無愧于心而幸福感滿滿呢?
拿我三十多年的“省錢經”來說,省錢一定不會帶來幸福感,一定不會,最多讓自己有點能夠討價還加的成就感,外加占了小便宜的“竊喜”。這根本算不上幸福,相反“低成本”帶來的副作用更大:自己陷到貨比三家-->消耗時間-->心疼自己辛苦-->再次買買買的惡性循環。而我們的時間,甚至我們的人生就這樣消耗在了“追求低成本”這一目標上。
當認識到:追求低成本≠獲得幸福感,請調頭想想這個生活的“準則”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下?花最少的錢只是手段,目的是辦更多的事,這中間忽略了一個隱藏的成本:時間。如果這個成本過大,也是不劃算的。要是還消耗了人的幸福感,就更不值得了。
如果沒法提高升入,只能依靠精打細算來過日子,怎么才能獲得幸福感呢?那好吧,我講一個我自身的例子,去年我投了一個項目,賠光了所有的積蓄,還負債幾萬塊的信用卡。為了能每個月按時還信用卡的分期,我不得不再去找工作。我老公經營了一家店,我是周一到周五上班,六日在店里幫忙。平時晚上回家看看工作上要用的資料,再收拾一下就睡覺了,沒有絲毫的時間去娛樂和消費。差不多半年過去,在一周至少4天叫外賣炒菜,為了節省通勤時間要開車去上班 的“輕奢生活”方式下,我竟然還了四萬塊,加我工資卡里的余額,差不多再有三個月的工資就可以都還清了。按照我當時的計算,我至少還需要一年的時間啊。
我沒有時間在淘寶上比價,都是下了班在寫字樓的商場買衣服,款式和布料上比在網上的還要精致。遇上打折,多買幾件比網購更省錢。其他日常用品也因為沒時間逛超市,都直接在網上直營店購買。半年來,我沒有算計生活費,也沒有降低生活質量,我的幸福感隨著債務的減少而上升了。
Why?
因為我忙!我忙到沒時間花錢,忙到要用錢來買時間的時候,錢就存下來了。錢這個東西很奇怪,你在意他時,他偏偏不來;你不在意他時,他卻悄悄留下。我更關注自身的發展時,我的注意力完全從錢上轉移開,不會再因為優惠、打折之類的字眼所影響,價格的波動不再勾起我心中的任何漣漪。說的更直接一些,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這些小的得失我根本不在意。于是“低成本”的生活就不會變成我的負擔,而是自然而然變成了我的生活標準。
看看周圍的同事,特別是我的老板們,他們的生活消費一點也不高,每天和大家吃一樣的盒飯。聽他們講話,就知道他們經常讀書,還能給我推薦合適的書;也相互交流運動方面的心得。我確實很少聽到他們之間談論哪里打折,哪里促銷的內容。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認為他們的業余時間不是在買買買,而是在讀書和運動,這些又能花掉多少錢?我的前一個老板連換車這樣的事都恨不得花錢找專業機構來推薦,理由是:我太忙了,我這周末還要去打球,沒空看這些資訊。
確保基本的生存條件其實需要很多的錢(想到房子,我都想大哭一場,你們懂的)。至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篇《低成本生活》是說大家不要以錢作為一切行為的導向,當把“錢”從你的關注中剝離開時,就會發現生活很多地方是可以不依靠金錢來改善,幸福感和成本高低無關,只和個人追求和心態有關。當生活充實忙碌,低成本的生活態度就滲入進來。那不是碾壓生活的低成本,而是輕裝上陣,迎接生活挑戰的“幸福低成本”。
原創作品已同步到個人微信公眾號“聳聳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