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節精彩固然重要,但是能有個完美的結局尤為關鍵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書碼字的人總會有一種文字情節。我記得自己早些年沒怎么看過小說,最早看的一部長篇,是路遙寫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讀懂里面的饑餓、貧窮,是因為自己是農村小孩,對那些所謂的苦難,畢竟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人往往身受才能感同。

為什么早年自己不讀小說,是因為自己大多數看不太懂,總覺得小說里的情節很假,都是作者坐在家里一個勁兒地瞎編出來的。后來隨著年齡增加,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所讀的世間冷暖越來越多,有一天突然發現小說變成了一個寶貝,因為自己能從小說里找到生活的縮影,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就是所謂的共鳴吧。

活著活著,終于能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樣高深的道理。放眼望去,這世間哪個人的生活不是一部小說?只不過有的歡喜,有的悲催,有的被文學家濃縮后寫到了作品里,有的可能因為個體生命的結束,永遠被埋在了黃土里。

每個人所演繹的故事,情節固然重要,但是結局完美尤為關鍵。我所理解的完美,并不是說結局總是以皆大歡喜收場,而是這個結局要完全符合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還有要符合主人公的個性。比如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當中,結尾朱麗葉服了假死藥,而羅密歐卻不知真相,以為她死了便服毒而死,但朱麗葉醒來見羅密歐死去,便用匕首自殺了。這樣令人心碎的結局,就是這個經典愛情故事最完美的結局。

并不是說朱麗葉和羅密歐真心相愛了,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孩子生了一籮筐,這才是愛情故事的完美結局。如果是這樣的喜劇結局,只能說是一個平淡乏味、很大眾化的結局。看小說讀故事,人們從來就不待見歡喜結局。而是結局越悲慘,讀者的心被戳得越痛,而且那種刻骨銘心的疼痛感,才會更加經久不息地停留在讀者敏感神經的最深處。

生活中演繹的故事,你我可能都是主角,誰開始上演一幕新戲,對于美好的結局都會充滿向往,而且自己通過自己最精湛的演技,努力去達成那種心愿。一旦結局不令人歡喜,很可能主人公會呼天搶地,悲從心起,一萬個不甘心,糾結會成為自己內心深處最傷的隱痛?她會想:為什么是我?是我這么命不好?

實際上,冷靜想想,悲劇的結局又有什么不好呢?人活一輩子,能演一兩場經典的悲情故事挺好的,那樣活著才會有感覺。看到這里,大家肯定會罵我思想變態。可是不管你們怎么說,我真的就是這樣想的。我對故事結局有一種完美主義情節,如果任何一個故事的發展,走到了那種出現悲情結局的節點,我內心會照單全收,而且事后不忍心去破壞那份順其自然得來的完美。生怕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則少,恰到好處最適格。

我喜歡震撼的故事,也喜歡演繹震撼的故事,不為別的,只為活得真實,活得有感覺。“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度,對我充滿了極大的誘惑力,我愿意用盡全力去成全這樣一個結局,在感覺最最良好的時候,“咔嚓”一下切斷,讓鏡頭永恒的定格在那個高度,一點點也不愿意再去破壞那種美感。那個時候的自己不會難過,反而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輕松和痛快,內心竊喜:感謝上蒼成全俺!

我不是一個懂藝術的人,但是我愿意用我生命的全部感知,去詮釋人生中高雅藝術的永恒真諦。努力讓人生所演繹的美好故事,長長久久鐫刻在涉事主角的心尖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