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時候一個人去看了好評9分的《神奇動物在哪里》(Fantastic Beasts),是一部科幻片,主演是演了霍金拿到小金人的英國男演員“小雀斑”,看完才知道原來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傳,難怪我會跟不上劇情,好幾次摘了眼鏡閉目養神(攤手)。
事實上,我從來沒有看過哈利波特,一部也沒有,里面的角色到現在我也分不清,而我第一次聽說哈利波特大概是我小學畢業的時候。從8歲開始,每年暑假我都會從鄉下去深圳跟爸媽一起過,培養一下感情,爸爸的同事送給我一件印有哈利波特頭像的白T恤,貌似那個阿姨還讓我跟她女兒一起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但是因為一些緣故(可能是自卑),我沒有去,所以我跟哈利波特的緣分也就止于此了。
同事說:沒有哈利波特的童年是不完整的,類似的話,我高中的時候就聽說過了。
高一的時候,我第一次住進集體宿舍,里面有幾個是城里的孩子,他們有PSP,漫畫書,他們在一起經常交流的話題也都是火影忍者,灌籃高手,海賊王的更新動態,可是從小在鄉下長大的我一部都沒有看過,跟他們也聊不到一塊兒去,有些自卑。
我的童年里沒有動漫,看過次數最多的,記憶最深刻的大概是腳踏風火輪的哪吒。因為爸媽早年出去打工的緣故,我們家是村里比較早買彩色電視的,但是直到現在家里只有兩個電視臺,中央一套和江西衛視,所以一般都是中央一套播什么,我看什么,所以什么漫威,海賊王統統都不在我的記憶范圍內,印象中看過的唯一一部日本動畫片是四驅兄弟,想想真是好看,一場比賽可以演好幾集,風格的確很日本。
我不知道動漫對于一個人的童年有多重要,對我來說可有可無,我也不懂的瘋狂迷戀一個“人物”是什么感覺。
長大之后,我才明白小時候生活環境的的貧乏,不僅是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小時候從來沒有看過身邊有人看書,也不知道誰家有書可以借來看,鎮上賣的多半是字帖和范文作文,也不認識文化人,也沒聽說過鄉紳儒士,雖然村里有個小學老師,但也不是那種飽讀詩書的類型,還經常罵人。
因為我從小一個人長大,出去玩都喜歡抱團。依稀記得,正是這個季節,深秋,很多人都會坐在一戶老爺爺家那里看電影,因為村里只有他們家有DVD,而且還有港臺警匪片的CD,很多大人小孩都會坐在她們家圍著一盆火爐,欣賞香港皇家警察和成龍大哥的風采,我記得她家里還貼著“小龍女姐姐”的海報。
初中的時候最喜歡看的娛樂節目是《正大綜藝》,那時候還沒有變成現在的吉斯尼記錄之夜,當時記得應該是一檔旅游節目,介紹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現在回想起來只記得一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捷克首都布拉格,那節目對我似乎還有一些影響,讓我曾經夢想過成為一檔旅游節目的主持人...
當然,農村小孩兒干過的事我也差不多都干過,捕魚,釣蝦,抓泥鰍,撿螺絲,插秧,割稻子,去人家果園里偷東西,當然,這種壞事我一般都是跟著人家才敢去,因為從小一個人長大,小時候很弱小,也總是受欺負,調皮搗蛋的事兒我一個人做不來,但是也總是想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
上高中后,我們每個星期只能休息半天(星期六下午和晚上),我一般都是兩個星期回一次家,不回家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會去網吧坐一坐,那個時候我個子很小,膽子也很小,不會打籃球,也不敢進入那些娛樂場所,害怕和學校那些惡棍有任何眼神對視的可能性,生怕受欺負,網吧是一個相對安全的“群眾性的娛樂場所”,但是也沒想過去看那些城里孩子看過的那些動畫片。
上了高中之后,聽身邊很多人都會回憶起自己很小的時候做過的事情,因為調皮被父母鞭打,這些我統統都沒有,心里會覺得很遺憾,所以有時候我會很感慨,為什么我幾乎完全不記得我3-8歲做過的事情,難道是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那時候也沒有兄弟姐妹,總是一個人窩在家里看電視的緣故嗎?
對了,我記得小時候做過的一件事情,那時候叔叔在村子后面的山上種了幾畝瓜田,我和我姑姑家的兩個哥哥姐姐會禮拜天的時候會在瓜田旁的一個小茅草屋里玩,實際上是要防止其他小孩兒來偷瓜,我記得這事是很早發生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記得系鞋帶。
這對記憶對我來說是破碎的,而且幾乎是空白的,我唯一能記得是我第一天上小學時候的場景,奶奶牽著我一個人走過家門口的稻田,來到鎮上,再順著一段上山的路才到了那個學校(后來變成了一個牛圈),那時候的學校非常簡陋,教室里是一條條的長板凳,墻會漏風,房間幽暗,沒有日光燈,冬天很冷,同桌的小女孩對我好像也很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