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發生時,無辜并不純粹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奕今天上街買東西,把車停在路邊,買完菜出來剛好看到一個女人(不知道名字暫稱紅)騎著電動車也要在這停,把小奕的電動車碰倒,小奕跑去扶的時候,發現電動車砸到旁邊的呂(為方便描述暫稱呂)的電動車上,呂的電動車前面的塑料掉下一塊。

這時呂也走過來跟紅聊天,原來兩個人認識,呂看到小奕的電動車砸到自己的電動車上,呂二話不說就朝小奕嚷嚷,說是小奕把她的車弄壞,是小奕的錯。

呂家里的人也出來說小奕把電動車停在她家門口,還砸了她家的車不對,說話的時候兇巴巴的,小奕愣住了,這車根本不是自己弄倒的,停的時候好好的,明明就是紅碰倒的,這時再看紅躲在一旁看熱鬧,一副心虛的樣子。

小奕就說車不是自己撞倒的,就是紅碰倒的,說是呂在訛人。呂假裝問紅是不是她撞倒的,紅含糊不清的說話,紅站在那里不敢承認,就任由呂和小奕在這里爭吵。

呂死咬著小奕不放,小奕站在那里跟她辯駁,兩個人誰也不讓步。

事情最后在熟人的調解下解決了。熟人讓小奕先走,她留下跟呂商量,問是否由她帶著車子去修,其實車子根本不影響騎,只是塑料掉了一小片,稍微不太美觀罷了。

其實互相退一步反倒海闊天空,只是事情出現了,都不讓步,爭的臉紅脖子粗的,渾不講理的樣子實在難看。

無辜的人為誰買單,遇到不講理的人真的是有苦難言。世界真的沒想象中美好,有人根本不懂法律,更不會講法律,理都在她那邊。

這個社會如果人人懂法,按法辦事,是不是有些事就合理多了。

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決方式,不同的人遇到有不同的結局。

不管哪種解決方式,最后都在漫長的生命里留下印記,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高興的還是悲傷的都會烙在心里,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久久不去,難以釋懷。

有些人犯了錯還是要自己承擔,讓別人無端替自己擔責,而不敢勇于承擔責任,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遇事過于斤斤計較,小題大做,不講道理真的不太好,給人一種咄咄逼人之感,生活過得像戰斗,維護自己的片粒瓦礫不可侵犯。

社會的和諧需要每個人去維持,如萊納·艾爾林格的書《生活中的道德怪圈》中寫到:“如果人們可以預見這種碰撞,就能及時地提前后退一些,如果人們不能預見,那么就在一開始將自己的空間變小。

在有限的空間相互謙讓。

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真實空間”的問題,也就是場地問題,因為:我們必須共用場地。

我在很多良心問題中得到的一個認識是,人們接觸得越多,在一起生活和見面的機會就越多,道德沖突就出現得越頻繁。

不僅在家庭、伴侶或鄰里關系中,在學校或工作地點,在超市或大街上,在有軌電車、公共汽車或火車上都會發生。

我們都必須共用場地,這聽上去是廢話,但確實也是人們需要的基本認識,以便做出正確的行為。

人們必須滿足于可以分到一部分場地,如果人們對自己獲得的場地大小用預見性的體諒來看待,那么會更容易滿足。”

“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在這里列舉出來幾乎是顯得可笑的:在人行道上并排走的人們擋住別人讓別人無法通過。

人們上千遍地見過這種情景,也完全沒有想過用預見性的體諒對此認識。人們當然可以隨意并排地走在人行道上,走在公園里,走在散步的小路上或任何地方,人們總歸是要交談的,而不是像螞蟻那樣走一段路只為運輸物品,但場地是有限的,從相反方向走來的人也要使用道路。

這貌似是最容易理解的,人們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是否有人迎面而來,如果有的話,在距離一到兩米時變成一個接一個地走或至少緊湊地靠近,使對面的人能夠走過。

當然人們可以在窄路上相撞,然后把這變成一個道德問題:誰必須等待或靠邊走?但更有意義的是,人們避免這種情況,預見性地靠到邊上或稍微后退一些,由此就根本不會涉及道德問題。”

文中的話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果能提前避讓為最好,就算未能預見結果,適時地等待或給彼此留有讓步的空間乃良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