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管理自己如何學習才能高效
一、什么是知識?(信息≠知識)
只有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或者認知的信息才是知識。
【例】看到一篇好的文章點贊、收藏;看一本好的書,用筆記的信息并不是知識。
知識是能夠運用到生活中,改變生活的。
【例】郭德綱的相聲,如果聽過后,努力思考其讓人發笑的方法,并且用到日常聊天中,就會把這樣的“信息”變成“知識”。
低水平的勤奮,是由于沒有將獲取到的“信息”轉化為“知識”,此后就變成“我聽過許多大道理,但仍過不好這一生。”
結論:有用的信息,只有當被應運的時候,才會是知識。知識才是力量。
二、如何高效學習
【概念】
技術效率: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問題的學習方式;(低效)
認知效率:在解決任務的時候,不僅掌握了解決的辦法,還弄明白這類問題背后的規律。(更高效)
高效的學習應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思路,應多花時間去研究事務背后的規律,從規律入手進行學習,效率才會更高。
上述觀點是建立在以下兩個假設上
假設一:大部分,復雜事務是由簡單規律構成的,可拆解成簡單的規律以掌握復雜的事務。
假設二:世界上各個事物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彼此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
【概念】臨界知識
通過學習和掌握少數重要但是影響廣泛的規律,并以此建立的認知,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就能形成自己的跨界競爭優勢。而這些能夠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基本規律,被稱為臨界知識。(如:復利效應、概率論、系統思考)
如果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優先主動地掌握臨界知識,掌握事物背后重要的基本規律,那學習效率就會高得多。
三、如何掌握臨界知識
1、基本原則
清楚這些規律(知識)的可靠性(或需要驗證),以及了解其局限性。
優先使用“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而社會學則屬于“軟科學”。
2、三個方法
①刻意練習
向這個領域一流的人學習他是如何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模仿、探索導師的解決問題的內在邏輯,而不是那些看得見的“套路”。去思考他這么做的原因,我為什么沒有想到,我的方法同導師的差別是什么。
【例】向領導學管理,不是學他具體怎么管人,說了什么話的,而是思考他為什么這么做,我為什么沒想到,我們間的差別是什么。刻意思考導師背后想問題的方式,將很快發現他解決問題的規律。
②反思
學習的本質是改變我們過去的假設的過程,因而在掌握事物規律時,需要我們去反思,去推翻原有的假設。
哲學老師說:“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只是我們認識的真實世界,我們是活在自己的假設里,而不自知與察覺的”
反思的方法為:打破原有假設,跳出局限思維。從頭復盤,反復思考,把思考過程放慢(細細思考),對產生的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的校正。
反復思考、研究原有決策的依據、原因、及正確性。
③以教為學(為了不被人問倒,而努力充分地準備、學習、思考)
3、三個技巧
①記錄,為的是—有目的的組織自己的思想。(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為的是寫好這份筆記,通過思考,以提升學習效率)
有效的記錄不是簡單的摘抄,福爾摩斯說,“看≠觀察”。
第一點,要記錄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全過程)
第二點,主動地記錄看不見的關系,而不僅僅是記錄流水賬。(需要有內在的邏輯思考的過程)
②定期回顧
防止遺忘
有些事件的因果閉環的時間較長,如果不回顧,則無法發現(意識到)正確的因果聯系和規律。
③付費學習
購買他人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減少自己時間投入,即高效。
獲得高質量(專家)的知識,也是提升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