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帶著軒軒去辦理圍棋業余一段證書,回家路上軒軒一直眉開眼笑,抱著證書時不時親上一口,一付得到珍寶的小樣,特逗。我問他:“你怎么這么開心呀?之前看你收到華杯證書和英語證書都沒這么開心……”軒軒答:“那能一樣么,我學棋2年,沖了三次才拿到證書,付出了那么多,花了那么長時間,好不容易才拿到的,能不寶貝么?” 。看來他這次終于明白只有經歷了風雨(挫折和困難)的洗禮,付出很多的努力,才會倍加珍惜收獲。對他是如此,對我來說也是一段心路歷程。我的心態隨著他的三次定段考試慢慢的走向平和,終于明白了在學習圍棋這件事,我兒就一普通娃兒。
新到手的一段證書
軒軒從2015年6月開始自學圍棋,興趣濃厚,8月找老師學習,偶遇胡老師,一次測評后,胡老師說軒軒有圍棋天賦,要好好培養,并為我們科普了圍棋的各種知識(包括定段/升段),給我們做了次圍棋知識啟蒙。因為胡老師這沒有合適的班,于9月開始成都棋院插班學習的時光(其他學員已經學了一年)。自學圍棋入門,并與學了一年的孩子一起學習這件事情,讓我和兒子各種熱血沸騰、信心爆棚,認為一年內拿下一段證書不在話下,我心里也認為軒軒圍棋天分很高。
轉眼到了2016年9月,第一次參加定段比賽,我和軒軒意氣風發,仿佛一段證書就在眼前,結果……一開局就傻了眼,第一局大比分輸給對手,好不容易堅持完一天半7局的比賽,以三勝四負華麗麗的失敗了。出師不利把我們打蒙了,我第一次認識到圍棋定段考試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開始有點理解為什么很多孩子不能一次定段成功,也開始明白了軒軒不是一個圍棋天分很高的孩子,圍棋必須經常練習。
2016年12月冬季定段比賽沒有報到名,并因距離等各種原因,再次聯系胡老師并轉班。那時我還沒有意識到差距,在報名2017年3月春季定段比賽時,我大言不慚的跟胡老師說:“以軒軒的水平,這次應該沒有問題了,如果不是12月那次沒去,他已經是一段了”。結果……現實華麗麗的給了我一巴掌,軒軒以4贏3敗的戰績名列小組第八,再次沖段失敗。連續兩次的失敗,讓我明白了軒軒只是個普通的孩子,不是一個天分很高的娃兒,我自認為只要經常練習就可以輕易拿到證書是件多么錯誤的事情。我終于開始面對現實,跟軒軒深刻的分析了這兩次比賽的得失、進步和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地方,認真的為下一次比賽做準備。在這次比賽中我忽然意識到圍棋比賽其實挺“殘忍”的,每次對局結束就會知道結果,輸的一方還需要在對手的參賽單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以確認結果。這次我看到有些年齡較小的孩子無法承受比賽失敗帶來的失落情緒,哭著走出賽場,然后又堅強的擦干眼淚再戰,再哭……莫名心酸的同時也為孩子們驕傲。
第二次比賽結束后,認真反省,開始每天在網上下棋積極備戰,隨著軒軒在圍棋班上的進步,我們迎來了2017年6月的夏季定段比賽,這次我們充滿信心之余不再浮躁,特別是我不再理所當然的認為軒軒應該是什么情況,轉而為他每次比賽取得進步有收獲而開心。但說的容易做的難,在軒軒連贏4場后,我又開始有點蠢蠢欲動了,開始期望他能以全贏的戰績獲得本次比賽,但一有苗頭就被打壓了,第5局輸了,第六局(第二天第一局)再輸,我的那個心呀.....看來果然不能得瑟,一得瑟就要出問題,心里也開始擔心:如果下局再輸肯定就沒有希望了,他的對手分不高沒法逆襲。面上不露聲色跟軒軒分析最后一局對手的水平,給他必勝的信心,可心里還是有點郁悶。比賽開始后跟老公說:“看他發揮了,如果輸了9月又得繼續定段比賽”。慶幸的是最后一局軒軒還是贏了,順利晉級一段,可喜可賀。
通過這幾次的比賽,我不再天真的認為孩子天分高,可以不用那么辛苦的學習和練習;也讓兒子深刻的明白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只有經歷了這些風雨(挫折、失敗),我們才會學會珍惜我們取得的成績,也只有經歷了這些風雨,我們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實認真。而我的心理變化:一開始認為兒子的圍棋天分很好,只用上上課就好,沒有過問他課后的鞏固;第一次比賽后發現兒子天分沒有那么高,比賽難度也很大,意識到課后功課的重要性,開始網上對弈;第二次比賽失利后認真反省,踏踏實實的積極備戰,記棋譜、完成圍棋作業、每天三局圍棋,最終有驚無險的晉級一段。
總結:天才畢竟是少數,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孩子只是普通孩子,想要收獲多少就需要付出多少,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另外,善待學棋的孩子們,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要直面輸贏,承受很多的挫折。
后記:最近兒子問我是否可以12月份去參加一段升二段的比賽,我同意了,但要求他認真完成作業和下棋,要多付出。我想孩子只要有想法,去練練也好,經常看看差距,才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