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名字,以為是國產片。如果不是兔子轉贈一張票給我,也許我不會在電影院里發現這是一部日本電影。稍微去豆瓣瀏覽別人的影評之后,我才敢敲幾個字說說感觸。
毫無疑問,隨著電影情節的鋪陳開來,我有幾次都把眼淚給憋回去了。我認為,悲劇人物是很容易去刻畫,而傷情是很容易渲染的,喜劇卻不是,所以,當初跑去看《瘋狂動物城》,覺得這樣的輕喜劇頗得我心,狐貍Nick眼皮下搭瞟著兔子朱迪和閃電對話的那一幕徹底讓我喜歡上這只不羈的狐貍。
看《墊底辣妹》的時候,我旁邊的阿姨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走的時候,地上留下了她的好幾團紙巾。我斜前面的小姑娘也一個勁兒地擦眼淚。而某些摻雜著搞笑成分的片段,大家也破涕而笑。我想,真正成功的藝術作品,就是能引起共鳴。
嗯,第一次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電影。區別只在于電影放映之前。“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不是我的感受(聯想起這句詩本身就很搞笑),我就想自己是個影評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影片兒傳達的情感在觀眾席的反應。和同伴在一起,可能更多的反饋會來自朋友。總而言之,沒有被狗虐啦,我聽說內心強大到像混蛋一樣才不會受傷,所以我正在走這條路。
閑扯很多,回到正題上吧。劇情簡介略過。我特別喜歡《格言》的反其意而用之,我看到別人哭,反而不想掉眼淚,因為我想特別一點。工藤沙耶加是個很幸福的女生,雖然爸爸說:我只要我兒子能進入國家棒球隊。但媽媽說:只要你能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兒就好。這是一個很溫柔的母親,為了女兒的夢想,她勇敢地付出著,哪怕前方是荊棘叢林。
也有人說,沙耶加畢竟是特例,不服輸的性格、溫暖的母親、獨一無二的教學老師、可愛的補習班同學、善解人意的好朋友們,補習班高昂的費用,缺一個環節,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電影里傳達的主旨就是,只要努力了,就沒有什么不可能,的確,電影的結局都在觀眾的意料之中。如果你是個苛刻的人,你不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那么,為什么還要看電影呢?無論哪一種藝術形式所表現的美其實都偏向于完滿,創作人基于現實無法實現,所以在作品中展現出他所期待的世界,而凡人在現實生活中疲于各種壓力,難道還要在休息時間里承受來自影片的壓力么?這讓我想起一句簽名,“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關于沙耶加,我沒有很多感觸,無可厚非,她身上有我的影子,所以那些想掉眼淚的時刻,大概是感同身受。但補習班的坪田老師給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雖然坪田給沙耶加的寄語是:“你說我改變了你的人生,其實你的努力,也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如果沒有燈塔,船只會在大海里迷失方向,也許船長和船員還會被海妖的歌聲迷惑,坪田就是那座燈塔。記得坪田在咖啡廳里跟沙耶加的教導主任說,“沙耶加是個很好的女孩,如果她那么努力還考不上的話,不是她的問題,是老師的問題。”我忽然想起麻寧在《知道不知道》里借靳可之言與批評安寧的青春不得志的物理老師嗆聲“一個好的老師用50種方法教一道題,一個只會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的老師,才會用一種方法去教50道題。”沙耶加說,她想成為坪田一樣的人,給別人帶去積極的影響。確實,一個整天充滿抱怨的人能給身邊的人帶去快樂嗎?既定事實,無法改變,還不如思索解決的方法,以便在將來遇到更好的機會和人的時候,有能力去抓住。
最近還在看《速度與激情》,我特別喜歡7的片尾曲,《see you again》。說句實話,5以后的劇情更緊湊,故事更加立體,我倒著看的。高中時候養成的習慣,看書也好,看電視劇也好,我喜歡倒敘,嗯,下次寫小說也要試試倒敘。最容易的應該是插敘吧,完全不用考慮故事架構,想到哪里就落筆此處。我大概是受散文形散神聚的影響了。最近收了一本書,《小虎隊神探》,托馬斯·布熱齊納著。我小學時代最喜歡的一系列偵探故事,還記得那時候班里被我帶起了看《冒險小虎隊》的熱風,班長家里有全套的書。這些年來,一直想去威尼斯,也是因為其中一本書——《威尼斯驚魂》,那時候不知道嘆息橋,只知道貢多拉。
關于沙耶加的母親,我不想談太多,因為世界上的母親沒有千篇一律的母愛,卻是最不平凡的,以及最偉大的。當然,父愛也是。用心去感受,用行動去回報吧。(好慘白的一句話,反正我現在還做不到啊)
如果你想打點雞血的話,就去看看這部正能量的電影。如果你好久沒有哭過了,也可以去看看,那么多人哭的話,你哭也正大光明的。
tm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