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怎么做到“有效”(二)

我今天學習的,依舊是崔永漷教授的《有效教學》。我剛畢業參加工作,并沒有多少教學教學經驗,不敢對所獲新知識進行過于大膽的談論,只能通過淺層地閱讀來學習前輩的一些觀點,盡可能加以吸收內化,整理成筆記。

在往深里“吃”書的時候,我跟著其思路一步步深入思考著,什么是教學?崔教授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為避免枯燥,我想用“聊”的方式跟各位做一點淺陋的分享。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教和學在理性思維中是可以分開的,教學應該由這兩個活動構成。實踐中的教學活動必須從這兩個方面來認識和研究,否則無法深入的分析。自然地,“教”的研究就落在了我們的身上,我想了很久,覺得其實針對“教”無外乎兩個問題:一是怎么教的有效,二是怎么教的好。

我剛剛畢業就進入教研室,并沒有多少教學的經驗不敢對這兩個問題做自己的看法,只能通過讀書來學習別的前輩的一些觀點,加以吸收內化,崔教授在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一些看法。我覺得這種東西其實真的看起來挺枯燥的,所以我想用一種“聊”的方式給各位老師們分享分享崔教授的理論。

試問,咱們在做事的時候習慣怎么樣?無非是先找個目標,定個計劃,實施的過程再隨機應變,最終達到目的。教學呢?其實以我不成熟的看法,教學和我們做事是一模一樣的,崔教授也提出,要想教的有效,第一步就是確定個“學生的學習目標”。定目標要考慮到課標,還要在三維目標框架下確定側重點。崔教授提出“目標具體化”這個概念,也就是根據課標、教材、學生、教學資源,將教學內容分解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評價的學習目標。這都是理論性的東西,到底該怎么實施?一、找課標中的關鍵詞,也就是名詞,別去看那些華麗的修飾詞,就看核心的概念!!二、剖析關鍵詞。三、為了方便之后的研究,將其畫成一個圖。

拿我曾經參與過的一個物理教學來舉個例子,“質子”一詞含金量之高是其他名詞不能比的,而質子這一概念又在高中第一節就出現,我就針對“質子”進行剖析,分解出如下幾個詞,質子的含義;學生為什么要掌握質子;其真正考察的能力。可以說質子的學習將給學生打下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因為它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抽象模型。可以說非常難以理解,這是我們更應該根據理論上確定出來的步驟具體操作:將分出的詞逐一考慮備課,設計相應的教學計劃,嚴格執行,同時考慮到教學中可能出現的突發問題,避免計劃和實施“兩張皮”,最終完成教學目標。

為確保教學的完整性,在確定了目標后,要設計與之相匹配的評價。還要設計學習活動,比如考試、測驗。我這里簡單的說說我對于命題的看法。我覺得,一個老師如果真的很厲害的話,他一定會是個命題高手。一個命題高手,需要深入探究學習目標,根據目標去編寫題目,常言道:“萬變不離其宗”、“材料在書外,知識在書內”。題目創作的知識源泉不能脫離課本。情境再新,試題再怪,都不能將考查的知識目標游離于課本之外,否則,即為超綱。因此試題創作不能一味求新、求怪、求偏、求難,最好讓學生似曾相識而又感陌生,考查的知識點與材料應結合自然而不能太牽強。不過參與的命題設計多了,就會發現一般命題并不是很困難,只需要將平時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收集起來,和課標要求知識點相結合,再給以修飾加工成形即可。

我還會繼續深入,仔細閱讀崔教授的理論,望各位老師多為我解惑,多多指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