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知道 | 《Arrival 降臨》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and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 《Arrival》

《Arrival》是一部科幻片,女主是一位語言學家,受邀前去與外星人對話,學習了外星人的語言。外星人的語言沒有時間的限制,通過學習外星語,女主可以洞察自己的今世。

“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 from the start to finish, would you change things?”

電影中女主問男主,而我問我自己。


如果我的一生平安喜樂,我想我的答案是No。我才不是“沒有困難,制造困難也要上”的人。一切順遂,沒有什么不好的。

但是,若我的一生注定會經歷某種苦痛呢?

我開始猶豫。因為我不確定這痛會有多深刻,也不確定我能否承受。


女主在這個“外星人項目”中認識了男主,也通過外星語了解到,她與男主會有一個可愛乖巧的女兒。但不巧的是,這個女兒將會患上某種遺傳病,無法治愈。男主將會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而離開她們。

若順從自己的命運,她將幸運地同摯愛的人結合,生下可愛的女兒。但同時,她也要忍受生命中她最珍愛的兩個人,一一棄她而去。

別離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不用說是生離死別。

在確定自己百分之百將會遭受巨大的痛苦后,女主決定聽從自己的心,接受命運的安排。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and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這是她的答案。



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會不懼苦難和疼痛,反而迎難而上呢?

我能想出的答案有四種。


得過且過型

換言之,就是懶得去思考自己的命運要怎么改變。既然這么安排,就這么過吧。


破罐破摔型

反正都已經這么慘了,再慘一些有什么好怕的呢?


堅定信仰型

最典型的應該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吧。

這里插播一則我導師和師母的故事:

導師曾經在教會就職,薪水微薄。師母是全職家庭主婦,家中有三個孩子。所以曾經一度家中的生活都要維持不下去了。

師母向神禱告,請神賜給導師一個收入可以滿足家中生活的職位。然后這個職位真的出現了,薪水也跟師母禱告的一模一樣。按照劇情發展,導師應該跳槽到這個職位,然后一家人就可以稍微富足地生活下去了。

然而事實是,師母讓導師繼續呆在這個無法滿足家中日常開銷的崗位上。因為神曾告訴導師,他需要在這個崗位上呆滿七年,而現在時間還沒到。她的禱告只是想知道神有聽到她的話,沒有拋棄他們。

所以他們家就繼續過著基本要依靠貸款才能生活的日子,一直到導師換到現在的這份工作。

這就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就是知道前方的日子是苦的,也選擇繼續下去。因為相信神自有他的安排。


享受生活型

無論生活給予的是什么,都欣然接受。即使過程中有痛有淚,都是生命中美好的禮物。



一直覺得能夠預知未來真好,不用去承受未知的恐懼。所以特別羨慕女主可以提前知道將來發生的一切。

我特別害怕“未知”。

因為害怕可能的分手,曾經哭著跟媽媽傾訴道,雖然我很愛我的男朋友,但是我倆性格差異這么大,今后摩擦一定不少,不確定兩人能不能長長久久地走下去。不如長痛不如短痛,分開算了。

因為害怕結婚可能會面臨的各種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孩子教育等等,實在過不下去還可能離婚。在跟爸爸談心時,表達過以后干脆不結婚好了。

……


面對“未知”,我的條件反射通常就是逃避

“未知”也許好,也許壞。因為害怕其中的“壞”,我想要連“好”的部分都一同拋棄。

可是現在,我感謝自己不強的執行力。所以我們還在一起,我還能享受我的他給我的溫暖和愛意,而這些能量足以支持我抵抗對于未知的恐懼。



即使能夠預知未來的結果,有些命運也無從抗拒。

誰聽到這么動人的話,會不動心呢?


就像電影中的場景,面對男主角如此走心的告白,換做我是女主,就算再害怕也一定不住地點頭說“Yes, I do.”

我就是如此貪戀現實中的溫暖,以至于不顧未來,只想抓緊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與享受。


小說中,有一段女主給女兒讀故事書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我繼續讀道:“金鎖試了一下熊媽媽碗里的粥,菠菜味,也是她不喜歡的。”

你把手放在書頁上,阻止我道:“你該正確地讀。”

“我正按它這里寫著的讀呢。”我無辜地說。

“不,你沒有,這故事不是這樣的。”

“好吧,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故事是如何發展的,你干嗎還要我讀給你聽呢?”

“因為我想聽嘛!”


Despite don't know where the journey leads, I embrace with gratitude, and seize every moment of it.

——Frances Cheng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