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意就好。
既然不知道未來怎樣是最好的,那至少先把現在這一刻過好。都不要糾結,不要擰巴,不要想太多,這一刻能踏踏實實地過下去,就已經是莫大的福分了。
——這句話的主語,既包括家長,也包括孩子。當然,聽得懂這句話的,主要還是大人。
所以這個理念首先是要家長身體力行:做父母的,沒必要遷就孩子,也沒必要委屈孩子。
心理學工作者的育兒觀學心理學的人養小孩會有什么不同嗎?
心理學有很多不同的分支,我是學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學到過很多童年經歷和教養方面的理論,說說我的看法。學習其他門類心理學的人,看法可能又有所不同:
首先,關于必須和不能做的:我認為得是一些久經檢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才配得上「必須」和「不能」這么嚴重的字眼。
我現在有個習慣,第一堂課講心理咨詢時,就正告學生:在心理學的領域,到目前為止,叫定律(law)的,我只知道韋伯-費希納定律一個,并且跟心理咨詢毫不相干。別的,包括你們教材上的一段段黑體字的考點,都只能說是理論,甚至是假說。理論和假說是什么呢?就是聽上去有理,但其實不夠硬氣,搞不好哪天就推翻的東西。
理所當然的推論就是:允許有不同的,甚至對立的理論同時存在。
落實到育兒這件事上,最有把握的教條其實早已深入人心:必須保障孩子的生理需求,不能虐待(注意是虐待而不是懲罰),不能拋棄,這些都與常識無異。
其次,有的兒童心理學家大量觀察兒童的行為特點,總結出一套規律。這些規律總體上經驗性的成分居多,例如發現蹲下對孩子說話比站著說效果更好,近距離比遠距離更好,有肢體接觸比無肢體接觸更好,等等。
行為學家將它進一步總結成理論,開發出具有操作性的「方案」。
這些方案的推廣過程,通常會有商業因素的參與,有時不免會有夸大和過度解釋(起碼在國內是這樣)。
但就它們的設計初衷,和經過實證檢驗的部分而言,都只能聚焦于短期行為的改變和優化,比如減少養育過程中的沖突,提高家庭溝通的效率,等等,但我從來沒聽說過有方案可以預測「十年二十年后,這個孩子能否成功或幸福」。
為什么不可能?因為方法論遠遠沒發展到那一步。二十年的縱向數據很難積累不說,就算積累了也沒法得出因果性的結論,因為混淆變量實在是……
這個稍微受過科研訓練的人都明白,一個孩子的成長要受到多少變量的影響?他小時候被罵,長大以后自卑。你就能說一定是被罵導致的自卑?
而現在很多父母的擔心,恰恰是「十年二十年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焦慮,我覺得一方面是來自于對自身成長經歷的反思,發現如今的問題都來自于早年,說白了就是父母的錯(請看豆瓣的父母皆禍害小組)。
很多心理治療學派也從早年著眼,最突出的當屬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療,但還遠不止這兩家。
說起來,這種思路從邏輯本身并沒有錯,畢竟說到底,現在的問題肯定和過去的經歷有關——但我要強調的是另一方面。
很多人據此引申出一個推論,在我看來,這才是育兒經在今天大行其道的根源:既然我今天的問題源于當年父母的錯,那么我作為父母只要不犯或少犯錯,就能培養出一個沒有或少有「問題」的——或者說,成功或幸福的——孩子來!
在我學習心理治療之初,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我也希望為將來的孩子創造更完善的成長環境。后來我慢慢就不再思考這些問題,覺得很無所謂。
前面說過了,理論方面存在爭議,包括對同樣的結果存在不同的解讀,在心理學領域里都是很正常的事(我們苦逼地看一輩子文獻就是在看這個)。
如果這時候有年輕的父母追著我,問我要一句確定的建議,我多半會很不耐煩。但是直到我自己有了孩子,我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家長的焦慮。
第一次帶孩子的過程,無比迷惑。我會遇到各種搞不定的問題,也經常反思自己的做法。有時覺得哪里做得不對,懊惱內疚和擔心,也是難免的情況。一句話,就是患得患失。人在脆弱的時候,確實會忍不住期盼一勞永逸的解脫。
有一天,看到一位師兄在微博上宣傳某種育兒理念,效果如何神奇,帶出了特別乖巧聽話的寶寶,一家人都特別欣慰云云。那時我的腦子里也會閃出念頭:如果我也那樣做,會不會也能避免許多現有的麻煩?這個念頭,一閃而逝,我當然知道它是虛妄的。但我也要承認,那一瞬間它帶有巨大的誘惑力,幾乎讓我心神動搖。這種誘惑,有點接近于某種信仰上的皈依,用動情的,堅實的許諾引動我們內心深處的不安:看啊,你們這些心力交瘁的可憐人,在育兒路上走得多么彷徨。趕快承認自己的無知,匍匐在心理學理論的腳下吧,現代科學可以應許你一個最完善的孩子……
拋開這些理論的對錯不談,這種寄希望于某種確定方式回避焦慮的沖動,是值得注意的。注意的意思是說,這種沖動可以理解,但不見得合適。它也許將我們帶向福地,但也可能會將我們置身于未經確證的風險。
我現在經常收到別人求助的信。每次有父母問我,小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那種情況怎么辦,我都只能含糊其辭地回答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候提問者會不滿:這跟沒說有什么區別?我還是不知道該怎么辦啊。
問題就在于:生活中事事都存在完美的解決之道么?一條定律,一套準則,照章執行就足以避免一切麻煩?你相信這樣輕巧的人生?恐怕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認,總有些麻煩是不好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這讓我們焦慮,悔恨,手足無措,滿心不安。但這,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當然,這是很難接受的,誰都不愿和這些情緒相處。有時候,深信不疑地跟從一派理念,大概可以活得更篤定。
只是對我來說,因為知道這些理論都不靠譜,似乎已經不存在皈依的可能。所以到后來,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適意就好。意思是說,既然不知道未來怎樣是最好的,那至少先把現在這一刻過好。都不要糾結,不要擰巴,不要想太多,這一刻能踏踏實實地過下去,就已經是莫大的福分了——這句話的主語,既包括家長,也包括孩子。當然,聽得懂這句話的,主要還是大人。所以這個理念首先是要家長身體力行:做父母的,沒必要遷就孩子,也沒必要委屈孩子。
當然,這需要淡定。剛覺得這句話有道理,三分鐘后又被別的念頭給帶跑了,這就是不夠淡定——比如,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育兒經上的規律成長,忍不住憂心如焚:這樣下去,以后考不上清華北大的呀!
我想,心理學工作者在這方面最大的優勢,可能就在于「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了。
這份淡定讓我能把握住適意的分寸,這在我看來特別寶貴。而且這份淡定是學不來的。即便看了這篇答案的你們,也不見得愿意或者能夠做到這么淡定。
說說我的孩子吧。我家閨女現在一歲半(最初寫答案的時候),目前看來性格相當頑劣,黏人又怕生,又任性,稍不順意就咔咔大鬧,人送外號「咔咔公主」,從來沒有對任何除了吃以外的事物表現出特別的專注和興趣……但是我和孩子媽媽都很淡定。我們有時會寵著她,只是因為我們發自內心地不想看到她失望,而不是因為育兒經說「無條件積極關注」,有時會拒絕她,只是因為我們能力有限,沒法滿足她的需要,而不是因為育兒經說要「設置合理的邊界」。我們帶她去過嬰兒游泳,去過早教班,也只是為了嘗試一些新活動,而不是因為育兒經說「有助于智力開發」,她不感興趣,然后我們就退出了。我們也會累也會煩,也會讓她受委屈受驚嚇。當然,氣消了我們心疼她的感受,所以我們會道歉。我們不覺得這家伙會表現出什么不一樣……前面也說了,她性格不怎么好,也絲毫沒有早慧的征兆,學會說話走路都偏晚。同月齡的小孩都會背唐詩了,這位姑娘還停留在疊音詞的地步,估計將來學習也就那樣吧。反正清華北大我都見識過了,也不需要她再考一次……她跟我倆的關系很好,這倒是比別的小孩稍明顯些,有什么好吃的都記得先給我倆吃(沒人教她),常對我們搞一些惡作劇也不害怕,如果是我們跟她商量事情她也會比較合作。但這也沒什么,因為遲早也是要叛逆,要分開的。總體上就是沒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小不點一個,優點和缺點都不少,肯定會有很多她自己的問題,免不了要吃苦也免不了要難過,很可能也會在豆瓣上哭訴,是父母禍害了她……但這些都是以后的事了,現在也愁不來。
硬要說有什么不一樣的話,在大部分的年輕父母都孜孜以求孩子變得「不一樣」的今天,這種平凡的小姑娘反倒是真的「不一樣」吧。不過這其實都無所謂。因為,我們跟她在一起的日子,雖然吵吵鬧鬧亂七八糟,但真的是很適意。我要說的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