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河南某校一位老師的一封辭職信引發熱議。辭職信內容只有十個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快,這句話便成了膾炙人口的網絡用語。有些長久囿于一地而生出苦悶的人常用這句話來自我揶揄。它引人發笑之余,也觸動了多少人內心的柔軟之處。
是啊,世界這么大,誰都想去看看!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來贊賞這個世界的美好,高興了可以贊嘆: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失意了可以在心里默念: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有了離愁別緒還可以抒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無論心情如何,無論我們經歷了什么,我們的壯麗山河,永遠都是我們溫馨的港灣,讓我們賴以生存,為我們療傷,讓我們放飛夢想!無論何時,我們心中的這個世界依然這么可愛!
然而,這封辭職信的背后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幾個問題:第一,為什么我們那么想出去看看。第二,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還用辭職去看看嗎?第三,去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好處?最終答案應該是: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我們賴以生存的整個自然界,與我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甚至和我們的健康、生命息息相關。而這一切,并不是那么令人滿意。
為什么我們那么想出去看看?是因為眼前的生活和遠方的世界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較長時期以來,人們更多地追逐GDP的增長,關注經濟的發展,關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卻忽視了環境的保護,導致許多地方植被減少,垃圾遍地,水體污染,空氣污濁……另一方面,在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加快了。每天不停的奔波,工作的繁雜瑣碎,常常要加班應酬,人人壓力山大。為了能更好地放松,當然是要讓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慢下來。所以,很多人都想遠離喧囂,換個清新的環境,讓疲憊的身心得以安放。所以,我們需要走出去,跳出這個忙碌的圈子,卸下包袱,將自己放空,將身心融入大自然,感嘆山河之壯麗,風景之秀美,人生之蒼茫,自我之渺小,和天地萬物比起來,人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一切煩惱都煙消云散。有了短暫的自我調整,精力充沛,回來才能全身心投入更好地工作。這就是大自然自帶的魅力,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心靈,我們的身心健康離不開這個大自然。我們需要它。
我國道家學派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以此作為生命的起點。我們的先人自古以來又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養生觀點,人們借此來尋找生命的真諦。東漢隱士嚴光,學富五車,劉秀百般懇求,仍拒官歸隱富春江,終老于山林。無獨有偶,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齊聚山陽縣竹林,吟詩作賦,任性暢快。人們熟知的陶淵明,辭官歸隱,躬耕勞作,樂在其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個中滋味,唯有自知。更有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游山川如會知己,探窮凹如掘至寶。”傾其一生,飽覽了祖國名勝,也歷盡了千辛萬苦,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地理、氣象、植被、交通等方面的科學資料。古人對自然的向往和鐘情可見一斑。然而,今人逐利的思維一度篤行于對自然的開發、利用、索取!同時也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而有些破壞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的青山綠水,我們的白云藍天,越來越罕見,導致風景名勝成了寥寥無幾的人間“圣地”,不少景區,人們趨之若鶩,“看風景成了看人頭”。長此以往,就會打破自然界的平衡,自然界失衡了,我們人類就會跟著遭殃。
好在,這種狀況正在改觀。防治污染成了全民共識,攻堅戰已經打響。“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逐步滲透于我們的血液。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這個國度里,我們也是屬于大自然的兒女,我們怎能坐視母親的肌體傷痕累累?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我們刻不容緩。建設好美麗鄉村,建設好美麗中國,讓人間處處是美景!如此,處處藍天白云,處處空氣清新,處處山青水秀,處處鳥語花香,何其美也!試想,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工作,心情會像浪花一樣歡騰,壓力還會山大嗎?遞交一紙辭呈的沖動也會大大降低的。
兒時的小橋流水已成為我們心目中永恒的回憶,想想若干年后,我們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什么?無論歲月如何流逝,在我們的心中,總有一抹盎然的綠色,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不要讓它消失,它雖然遙遠但一定與我們同在,它會融入我們呼吸,血脈,融入我們的生命,那一抹綠,便是生命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