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風南浦
01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愛情小說的巔峰之作,是對中國古代封建愛情的完美折射。曹雪芹通過賈寶玉與林黛玉“木石前盟”的詩化愛情和與薛寶釵“金玉良緣”的世俗婚姻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社會末期世俗人情和自己的愛情宣言。
林黛玉是賈寶玉的愛情,又稱“木石姻緣”,這是賈寶玉與林黛玉前世糾纏不盡的情緣。正如劉禹錫有詩云“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能留人”,這是一種思想一致,心靈相通的知己之戀,是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精神升華,是曹公理想中的愛情境界。
如果說,“木”與“石”的相愛是一種自然性的相愛,那么,“金玉良緣”就是一種后天雕琢即異化性力量的限定、規范和桎梏;如果說“木石前盟”是保持了自然的、本真的、純粹的、未被污染的愛情,那么,“金玉良緣”便是一種后天社會成見玷污了的婚姻。在“金”“玉”的世俗觀念打造和規定的比較下,“木”“石”象征的至純的詩意性更顯珍貴。
曹雪芹提倡的精神上的相互依戀,是一種思想一致,趣味相投,毫無世俗功利的知己之戀。
賈寶玉和林黛玉一個是神瑛下凡,一個是仙草轉世,他們的本身都是一樣的純潔,高雅,浪漫,充實。他們本就不屬于這個污濁的世界,故而志同道合地追求自由的人格,理想的愛情,甚至把純潔的愛情視為如生命般的珍貴,他們追求的愛情是無限付出的,不摻任何雜質的純愛,這也是寶黛愛情的思想基礎。
賈寶玉對虛偽的道德文章和經濟仕途有本能地反感,對假丑惡有本能地厭惡,對“金玉良緣”有本能地抗拒,他極端反抗著封建命運的安排,追求自己的本心,這一點恰恰與林黛玉不謀而合——賈寶玉在賈府追求著自己的自由,林黛玉在“風霜刀劍嚴相逼”中維護著自己獨立的人格。
在第二十回“王熙鳳正言彈妒意 林黛玉俏語謔嬌音”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吵架,黛玉說:“我為的是我的心。”寶玉道:“我也為的是我的心。難道你就知道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這是寶黛愛情出現的第一次近似愛情表白的對話。
寶玉和黛玉自小一起長大,兩人同吃同住,性格相互影響,靈魂上得到共塑,兩個都為了“自己的心”而活的年輕人自此開始進一步思想上的交流。林黛玉和賈寶玉就是在“木石前盟”這樣至純至圣的前世情緣之下漸漸心靈相通,心神合一,在思想和精神上成為神圣的同盟。
在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中,寶黛共讀西廂,寶玉情不自禁的對林黛玉說:“我就是那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個傾國傾城貌!”
這是引自《西廂記》里張生對鶯鶯的愛情表白,其實是暗指“我”是張生,“你”是崔鶯鶯,我們現在就是情人的關系。
林黛玉聽后因害羞而生氣,桃腮帶怒,薄臉含嗔:“你這該死的胡說!好端端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脂硯齋批曰:“看官說寶玉忘情則有之,若認作有心取笑,則看不得《石頭記》。”
既然寶黛是知己之戀,那么林黛玉又為什么斥他倆共愛的《西廂記》是淫詞艷曲呢?
其實,我認為這是由林黛玉所處的時代和身份決定的。林黛玉內心喜歡賈寶玉,但是她從小受到封建教育,要以大家閨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敢露骨地表露心跡。
而與寶釵不同的是,寶釵是“封建守衛者”,林黛玉是“封建叛逆者”。林黛玉的“叛逆”表現在她不屑追求功名利祿,表現在她勇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并且期望達到愛情與婚姻的雙贏,而這一點,正與寶玉的想法一致。
02
在大觀園的鳥語花香中,在共讀西廂的懵懂曖中,“木”“石”的本真性再一次流露出來,而這也正是寶黛愛情至純性,詩意性的象征,是曹雪芹設計的理想的愛情模式。
集中表現兩人思想契合的高潮則是在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 含恥辱情烈死金釧”一節。
賈寶玉不愿意去見賈雨村,湘云便說:“還是這個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讀書去考舉人進士的,也該常常的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也好將來應酬世務,日后也有個朋友。沒見你成年家只在我們隊里攪些什么!”
寶玉立刻翻了臉:“姑娘請別的姊妹屋里坐坐,我這里仔細污了你知經濟學問的。”
襲人就解圍說:“云姑娘快別說這話。上回也是寶姑娘也說過一回,他也不管人臉上過的去過不去,他就咳了一聲,拿起腳來走了。這里寶姑娘的話也沒說完,見他走了,登時羞的臉通紅,說又不是,不說又不是。幸而是寶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鬧到怎么樣,哭的怎么樣呢……”
寶玉立刻跳腳:“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帳話不曾?若他也說過這些混帳話,我早和他生分了。”
這時黛玉在門外正好聽到了這段對話,不禁是“又喜又驚,又悲又嘆”。
“喜”的是“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
“驚”的是“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稱揚于我,其親熱厚密,竟不避嫌疑”;
所嘆的是“你既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為知己,則又何必有金玉之論哉;既有金玉之論,亦該你我有之,則又何必來一寶釵哉!”
所悲的是“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況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已漸成,醫者更云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癥。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一段話里出現的7個“知己”表明,林黛玉不鼓勵寶玉追求功名利祿,并非投其所好,而是真正的與其思想一致,心靈相通。
寶黛的共同思想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型的,這里面不僅包括了對自由愛情的向往,對獨立人格的追求,還包括了共同的理想主義,虛無主義和反叛精神。這樣的思想必然讓他們遭到封建家長的打壓和改造,他們感受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孤立無援,同時也在這種孤獨中更加相互依戀。
03
反觀,所謂的“金玉良緣”并沒有使寶玉和寶釵的關系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因為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有著根本的不同。尤其是在寶釵勸寶玉立身揚名的思想問題上,寶玉將反感之情表現的十分明確:
“好好的一個清凈潔白女兒,也學得釣名沽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這總是前人無故生事,立言豎辭,原為導后世的須眉濁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瓊閨繡閣中亦染此風,真真有負天地鐘靈毓秀之德。”
賈寶玉與薛寶釵思想上的不同使他一直排斥著包含了眾多世俗利益的“金玉良緣”,同時,曹雪芹借賈寶玉的言行亦表達了自己對摻雜世俗的愛情的排斥。
《紅樓夢》前三十六回已將寶黛愛情的“木石姻緣”定位的非常明確,他們的愛情是純粹的,至真至圣的。
縱觀全書,我們發現寶黛雖有時有親昵舉動,卻從沒有過關于情欲的念頭,這是因為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思想基礎上的,是突破世俗物欲的,純粹的精神結合。
“木石前盟”不是他們前世的約定,亦不可歸結于宿命的羈絆,而是他們愛情的意象原型,是他們心靈的至純的本源。這樣的愛情,才是曹雪芹所推崇的。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代表了中國古代愛情的兩種典型模式,曹雪芹站在封建時代的漩渦,以筆為劍,鞭笞了封建世俗婚姻,同時,向我們表達了他對至純至善的自由戀情的向往。這既是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否定,也是一種對“赤子之心”的推崇以及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紅樓夢》凄美的愛情故事所帶給我們關于愛情,人性和社會的思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站在時代前端呼吁人性回歸的天才作家,更讓其在世界藝術殿堂綻放永恒的光彩。